陳智思批貪曾設基金保育不可行

【記者譚美芳報道】保育歷史建築物的爭議近年不斷升溫,剛卸任古物諮詢委員會一職的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接受東方報業集團獨家訪問時公開質疑,上屆曾蔭權政府提出透過公開募捐方式,在港設立法定文物信託基金,以保育歷史建築物的建議是否可行,「你諗吓邊有人肯捐錢畀啲富豪巨賈,買佢啲歷史建築?」他認為政府有必要全面檢討歷史建築物的保育標準,不能單從歷史建築物的評級決定,「依家全港有二百幢一級歷史建築物,七成屬私人所有,唔通政府全部買晒佢?」

「捐錢富豪買佢哋啲建築」

因為在前中區政府合署西座評級中投下決定性一票,令西座擬議評級一度降為二級,被指偏幫政府的陳智思,因此事一度請辭,最終經挽留後不再連任。陳智思表示,政府最終決定保留西座,反映政府要保育屬下物業容易,但要保育私人歷史建築物則困難重重。對於曾蔭權在一一/一二年他任內後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在香港設立文物信託基金,透過募捐或政府撥款籌集資金,以推展日後文物保育工作,陳智思認為構思行不通,他指若有關基金用以復修歷史建築物,或許尚可吸引部分有心人捐獻,但若用以向私人業主購買物業,則肯定難獲支持,「你諗吓邊有人肯捐錢畀富豪巨賈,買佢哋啲歷史建築?」至於有團體建議透過行政措施,限制業主發展,陳智思認為同樣不可取,因為會遭到業主反對及受到法律挑戰,結果政府還是會面對業主的天價索償。

陳智思直指政府過去保育歷史建築物的方法是見招拆招,即業主申請清拆,政府始會與業主商討保育方法,包括透過換地及轉移地積比率等,做法不理想,而且同樣涉及公帑,「好似景賢里咁,交換畀業主嘅地皮,價值都成四、五億元。」他認為一幢歷史建築物是否值得保留,不應單單視乎建築物的評級,「好似何東花園咁,佢係有歷史價值,但同社會其他人有幾多關係?有幾多人有集體回憶呢?保育方式係咪一定要保留?有冇其他方式?」他指不少人以為成功保留有關歷史建築物便解決了問題,但其實「好戲還在後頭」,因為政府以公帑保留歷史建築物後,便要研究活化,為社會帶來貢獻,但其實未必每幢歷史建築物也適合活化,部分位處偏僻,活化其實事倍功半。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陳智思指政府有必要全面檢討歷史建築物的保育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