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雋永:矛盾源於發展差別
內地與香港矛盾隨着接觸增加而激化,尤其是對何謂一國兩制的討論更是激烈,不少人害怕香港五十年不變,五十年後全變,討論上升為意識形態之爭,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被不同政治力量催化為水火不兩立的旗幟。然而,筆者以為這樣的爭論是失焦,中港矛盾不在意識形態,而在社會發展水平。
回看歷史,二戰以來,歐美等主流資本主義國家也吸收了不少原屬計劃經濟體系的伎倆,近來美國政府出手為華爾街買單,並仍在干預市場,證實資、社二者作為經濟手段是有互補性的,中港矛盾火頭並不僅僅在此。
實際上,類似香港人與內地人之爭也發生在不同省份間。鄉下的農民保留了許多鄉下的習慣,包括隨地吐痰、坐在地上、在田邊大小便,所以讓城市人看不起、討厭;農村民工數目增長,更被視為城市治安差劣的禍首,也造成生活空間與職位的爭奪,產生族群分裂。是故,中港矛盾很可能也有出現在貴州與上海之間。
香港一直被「高級文化」的英國殖民統治,心悅誠服,回歸後港人不接受眼中「落後」的中國統治,心態上更不能接受「低級文化」的「反攻」。十八大報告強調香港人是中國公民,可在國家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同全國各族人民共享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只是有多少港人接受這個溫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