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營: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

新界東北發展第三階段諮詢即將結束。過去數星期,不同團體和人士都對新界東北發展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意見,包括發展計劃的房屋數量、密度、地積比率和公私營房屋比例;對受影響居民的賠償和安置,對環保、農業及保育的影響等。不過,除了這些切實的關注議題外,還有部分反對人士提出了「割地賣港」、「深圳後花園」、「雙非富豪城」等毫無根據、煽動市民的「分化社會」議題。

上周六數千人出席諮詢會,反對和支持人士立場鮮明。支持人士的訴求明確清晰,提出的要求亦很切實,主要是希望能給予受影響居民合理的賠償和安置。反對人士的意見就較多樣化,包括要求不遷不拆、重新諮詢、撤回方案等。

然而,有一點令人詫異的是,有很多反對人士根本不願聆聽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以及規劃署有關官員的發言,也不願表達反對的具體理據,只強調計劃要「撤回」。我十分同情現有居民所受的影響,我希望政府能夠多直接聆聽真正受影響居民的訴求和困難,在安置和賠償上作出合理安排。

由於上屆政府欠缺長遠規劃,導致近數年土地及房屋供應嚴重不足,公屋、居屋及私樓均十分欠缺,公屋輪候冊的輪候宗數更創歷史新高的近二十萬宗,而私人房屋的價格更升幅驚人,超越大部分市民的負擔能力。

在社會面對嚴峻的居住問題下,新界東北發展可為香港市民提供初步約五萬四千個住宅單位,我認為政府及各關心香港住屋問題的團體及人士,應齊心研究如何將房屋用地的密度及地積比率提高,令住宅單位數目可增至七至八萬個,為更多市民提供居所。在公營房屋的比例上,我建議政府研究將公營房屋的比例由百分之四十三提升至百分之五十五或以上,以反映復建居屋及加建公屋帶來的新需要。

在新界東北發展的議題上,政府應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以確保未來市民有充足的土地房屋供應。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是,部分社運人士提出「被規劃」、「割地賣港」等分化社會的議題,表面上是要捍衞香港,暗地裏是要反政府、反建制、反勤政愛民的梁振英;他們大聲吶喊要政府「撤」回方案,但實質上他們的言論及行為,是要「撤」底毀滅最少十五萬基層市民、中產家庭及年輕人的安居希望。

蔡涯棉 資深地產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