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壇:小氣候:慎防天水圍淪水貨天堂

因早年發生多宗倫常慘劇,揭發天水圍規劃錯配、社區設施兼支援不足,更被稱為「悲情城市」,後知後覺的政府才急速調配資源,不少志願及私人機構亦蜂擁衝入偏遠的圍城救災。但數年過後,天水圍的居民仍然坐困愁城。

何解?縱使政府及私人機構不斷在天水圍創造就業機會,但仍然不敷需求,不少區內居民仍要長途跋涉到區外上班,單是交通費已是沉重負擔。如何解開困局?特首CY梁振英日前「微服私訪」天水圍,與地區人士交換意見時,構思在元朗及天水圍發展橋頭經濟,以本土經濟推動區內的發展。

本土經濟這個構思,早於老董年代擔任財爺的梁錦松率先提出,當年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本港內部經濟低迷,阿松提出必須發展本土經濟,且要教大家如何捉魚,而黃大仙舉辦的騰龍墟取得空前成功,可謂是本土經濟的佼佼者。

然而,貪曾接任後,多次踏足天水圍也強調要改善該區居民的生活,卻只是空話。現時CY重提發展本土經濟,他心目中的橋頭經濟將如何開展?

天水圍以基層及新移民居多,在通脹加劇、物價飆升下,不少居民早已返內地買餸,甚至團購,以減低生活開支。有消息流出,只要政府吸引內地個人遊到區內消費及購物,那麼便可帶動區內經濟及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天水圍有望自給自足。

若這構思屬實,則存在極大隱憂。近期內地一簽多行衍生不少問題,正如上水港鐵站大批水貨客作業,導致民怨沸騰,政府多個部門連日掃蕩,拘捕大批持雙程證的水貨客,特區政府更要求內地多個部門加以配合,解決問題。

前車可鑑,若天水圍以吸引內地個人遊為主線,勢必令水貨客轉移戰線,由上水遷移至天水圍,水貨客掃之不盡。政府必須考慮周詳,慎防把天水圍淪為另一個水貨客「天堂」,否則後患無窮,屆時天水圍必定「悲上加悲」。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