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營:東北發展何錯之有?

根據估算,香港到了二○三○年人口將突破八百萬,地少人多是不爭的事實。政府需要規劃土地容納更多的人口,可謂天經地義的事情,但看到近日關於新界東北開發的爭議,實在令人惋惜。

這個計劃早在回歸之初已經提出,並於一九九八年納入全港的發展策略,認為諮詢不足是毫無道理的。目前已是第三階段的諮詢,事實上,在二○○八年第一階段公眾參與的諮詢當中,已經提及了要促進跨境的經濟活動,並以此推進中港兩地的融合,當時並沒有人反對;而在第二階段,公眾參與也將與深圳市的發展融合作為指導原則;第三階段的公眾諮詢並無任何一點超越了這原來的範疇,不少人卻將這個早已諮詢,而且獲得認受性的計劃形容為「賣港」。

以沙田和天水圍作為代表,香港存在兩種新市鎮的發展模式。前者由政府主導,是公屋、居屋和私人開發混合參與的模式,這種模式已經被證明好處很多。不同階層的市民居住在一起,才能出現多功能的和諧社區。亦因為功能的不同,各項基礎建設容易配套,如醫院、學校、文娛康樂設施的配套也較為優秀。而單一發展商建設的天水圍,因為只有住宅一種功能,政府難以配合,加上各種基礎設施不足,導致所謂「悲情城市」的出現,值得大家認真思考。

現在,新界東北的發展方案,以政府作為主導,可以提供約五萬四千個單位,其中約四成是公屋;同時,當地會發展特殊工業、科研、創意、商業、教育及醫療等為目標,功能完善,有很好的社區規劃。無論怎樣看,這也不是所謂的「富豪雙非教育城」。

此外,以政府主導的建設,也有利於收地和建設的速度。在現在的情況下,如果是發展商收地,賠償主要是給予業主;而政府收地,賠償的範圍將擴大到住戶,這應該是更能接受的方案。政府主導也有利於「港人港地」政策的落實。這是一項德政,卻被形容為「被規劃」,並不公平。

至於目前房屋建設的容積率是否能夠提高,可以討論,惟並非問題關鍵。香港樓價長期處於世界最高位,即便過去曾經高估人口增長的數目,但土地不夠也是客觀事實。發展需要土地,既希望有土地發展,又不希望拿出解決方案,空談某些意識形態,只是逃避問題,漠視香港長遠發展需要,並不是負責任的論者應有的態度。

劉炳章 工料測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