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營:僅說德育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在輿論中討論已久,特區政府在科目的推行受到社會上極大的阻礙。當社會將焦點集中在「國民教育」四字,佔該科目內容八成的「德育」卻為人所忽視。反國教的洪流之中,「德育」也幾乎隨之被反對聲淹沒。

且論「德育」,培養學生有良好的品德及價值觀是教育最基本的責任,相信是家長、學校及社會的共同意願。

德育是甚麼?這二字絕不是教書先生拿着間尺迫使學生背下的條條規規,而是能夠融入生活的個人習慣。在家中,對父母長輩晨昏定省,生活中扶老攜幼、尊敬師長,立足於社會上抑惡揚善、熱愛生命、尊重他人,勇於面對和承擔,在逆境中自強。這些良好的品德、認知力、判斷力和價值觀,能夠幫助孩子面對成長中的一切,從而豐富生命內涵,確立個人於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範疇的身份認同。

這些傳統卻堅實的品質,老祖宗的典籍裏諄諄教誨,今現代社會,多元化的香港,當我們面對爆炸式的資訊和愈來愈多各方面的誘惑,現代人們崇尚自由、多元、新潮,《三字經》、《弟子規》、《朱子家訓》被視為古老。可是,儒家所倡的修身、仁愛、禮儀,道家注重的「內外雙修」,着重人格的培育、養成,這些中國的傳統思想,仍是德育與人格塑造的瑰寶。

教育局提倡的「從德育、公民教育到國民教育」(Moral, Civic and National Education)以及「德、智、體、群、美」的五育理念,德育皆走在最前。在學校內推行相關的課程是德育的一個方式,每周屈指可數的上堂時間對學生的影響亦有限。個人的成長中,品德的培養受到來自學校、家庭和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父母的以身作則、老師的言傳身教、社會環境潛移默化的感染,都在塑造着一個人的品德。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過:「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蔡元培先生這位傑出的教育家,在中國文化教育的發展歷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蔡先生生命中最後的時光是在香港度過,那期間,他絕少外出,專注編寫有關美育的書籍及自傳,一九四○年病逝香江。他倡導美育,卻始終認為「五育並舉以道德為根本」,正是他對於德育的看法。

在我看來,德育是教育的基礎,更是教育的目標。

周伯展 眼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