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大地:阿拉伯之秋是中國機遇

中東、北非地區最近掀起一股反美浪潮,席捲美國駐地的使領館,這股抗議潮使美國焦頭爛額,無暇東顧,中國應該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期迅速出手,穩定周邊局勢。

今次「阿拉伯之秋」來勢異常兇猛,表面上阿拉伯民眾是抗議美國拍攝的電影侮辱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但背後實際上有深刻的政治社會原因,阿蓋德組織興風作浪,鼓動阿拉伯民眾對美國血債血償,而穆斯林兄弟會也在背後推波助瀾,藉機打壓親美勢力,企圖建立伊斯蘭政權。這場「阿拉伯之秋」成為奧巴馬政權的難題,很可能是決定美國大選勝負的轉折因素。

華府受困反美浪潮

在美國駐利比亞使館受襲後,美國共和黨指出,與小布殊的外交政策相比,奧巴馬並沒有多少長進,仍沒有使美國融入穆斯林世界。參議員麥凱恩將美國大使史蒂文斯及另外三名美國人的慘死「歸功」於奧巴馬「軟弱無能」的外交政策。奧巴馬政府陷入內憂外患困境,整個政府的工作重心都用於如何撲滅阿拉伯民眾的怒火以及美國民眾的疑惑,對中國進行圍堵的步伐肯定會放慢。

美國是中國周邊不穩定的幕後黑手,無論是中日釣魚島之爭還是南海島嶼之爭,以及湄公河水資源分配,美國都是挑撥者、操縱者和受益者。以釣魚島之爭為例,日本政府之所以步步進逼,主要是美國用《美日安保條約》為其撐腰打氣。中國要解決周邊穩定,最大的阻力也是來自美國。

對中國而言,美國受困於阿拉伯國家的反美浪潮,是極為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美國、伊朗之間的衝突,將消耗美國實力,影響美國聲譽,使其無法實現重返亞洲的部署,減輕中國的戰略壓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場席捲北非、中東的「阿拉伯之秋」反美運動,是中國解決周邊問題為數不多的「窗口期」,北京如能快速決策,打美國一個措手不及,將使美國東西難以兼顧,否則機遇稍縱即逝。

美國一直給中國添煩添亂,雖然北京習慣以靜制動,後發制人,卻屢屢被動,主要原因就是北京過於忍氣吞聲,韜光養晦,不敢抓美國的小辮子,不敢放手支援美國的敵人;假如中國對伊朗進行援助,出售常規武器,鼓勵艾哈邁迪內賈德放手抗美,華盛頓又何至於敢在中國周邊燃起烽煙,中國海疆問題又何至於如此激化?

馮海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