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灰白:港人講地

「港人港地」似乎要由口號進入實施階段,如能貫徹推行,即使對遏止樓價繼續瘋狂上升的成效存疑,短期內能有一批未經炒賣而以試水溫方式定價的樓盤供真正上車客購買,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政府大吹大擂謂要先把公營補貼房屋,包括居屋和出售公屋,優先納入計劃之內,實屬應付輿論。自始至終,以公帑補貼的房產根本不應被當作商品房流進市場炒賣。本來,沒有三粒星身份證便不能上公屋或買居屋,但轉個頭來一補地價,物業馬上流入私人市場,聲價十倍,成為炒家追捧對象,不但扭曲補貼原意,而政府更要不斷興建,才能填補已經流失的居屋。因此,所有以公帑補貼的房產,不論補不補地價,都不應容許非港人購買,以維持一定貨源,保障港人利益。

對私人市場規限當然不宜太多,但政府如欲政策能夠發揮功用,便不應拖泥帶水。業權三十年內不能轉售給非本港居民,仍屬合理,可以阻止外資瘋狂炒賣,不過這並不能完全遏止炒風。私樓沒有限價政策,可以自由買賣,也不能限制港人置業數目;如果供應維持短缺,房價仍會不斷上升,塘水滾塘魚,自己炒自己,上樓機會仍是可望不可即。

除非大量增加土地供應,否則應考慮以累進制徵收樓房買賣印花稅,增加炒賣成本和風險,才能有望穩定樓價。

譚榮邦 前政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