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營:期望立法會回歸理性

新一屆立法會順利誕生,建制派和民主派都有進帳。民建聯新增三個議席成為立法會內第一大黨,並列第二的則為工聯會、公民黨和民主黨,這個結果和預料並不相差太遠,但值得注意的是,民主黨減少了兩個議席,成為此次選舉的輸家。

筆者並非專業的政治分析員,憑直觀感覺,民主黨的票源有被公民黨和人民力量分薄的趨勢。反觀建制派,雖然整體議席沒有重大的變化和突破,但是建制派互相攻擊較民主派少得多,得到的支持很大部分都是新增票源。

如此一來,何者發展模式比較健康、可以持續,何者發展模式陷入慢性衰退的「塘水滾塘魚」,已經清楚明白了。

內部競爭是否良性,很多時候取決於是否可以理性平和的對待持相同理念的黨友,並積極開拓新的發展空間。人民力量以所謂的阻止「港共政權」作為口號,攻擊的卻是昔日戰友,這種動輒以路線不同來指摘基本理念一致的黨派,只能是一種惡性的競爭。相互攻擊固然可能為自己獲得一席之地,但是輸了大局卻不是一、兩個議席可以挽回的。

同理,香港政治良性發展有賴更多的理性和包容。香港是一個很小的地方,香港人要謀求出路,也不能以「塘水滾塘魚」 ,而是應該用更積極、更包容的態度去謀求新的發展。既然都是為了香港的前途,為何要擺出一種咄咄逼人、不肯溝通協商的態度?又為何不能坐下來慢慢討論?

這次選舉處於一種十分非理性的環境,可幸在鋪天蓋地將國民教育抹黑為「洗腦教育」的情況下,市民也沒有喪失理智,大部分市民並沒有選擇激進黨派。這多少可以說明,大部分市民並不喜歡激進偏頗的言論,單憑抹黑和散布恐怖氣氛等方式恐嚇市民,並不能帶來更多的支持。就算議題日日新鮮,內容層出不窮,也將是如此。

回歸現實,激進民主派在這次選舉的議席不多,應該對於政府的施政壓力有所減輕。既然發展目標一致,就不能動輒訴諸暴力和非理性的言論。

在本次選舉當中,李慧琼、陳克勤、陳恒鑌和葛珮帆等年輕人已經獨當一面,這說明年輕的理性聲音已經成為了中流砥柱,也鼓勵了更多的年輕人向理性論政的方向發展。政府應該更積極培養有理念、理性和務實的年輕人,為他們提供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

劉炳章 工料測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