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鏡花水月

內地最近接連出台涉及民生的政策,允許進城務工人員的「隨遷子女」異地高考即是一例。但這項政策執行起來效果如何值得疑問。這項政策所觸及的,是長期積累的難點所在,因其不易,政策很可能又會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施政中變了味。教育部長袁仁貴開列的異地高考三條件,就是一種對策。

袁仁貴日前宣布了異地高考、中考的三個條件:在家長方面,在流入地要有穩定的工作、住所、收入,交了各種保險,是常住人口。在學生方面,在流入地就讀的時限不同,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制訂政策。在城市方面,「需不需要這個行業,需不需要這個群體」,各地將就此提出解決辦法。

平心而論,為異地高考開列條件實為不得已。內地跟隨進城務工者的隨遷子女有兩千萬,在現行制度下,各地教育資源不均,供需矛盾突出,如果完全放開,勢必出現高考移民的狀況。但部長所列條件等同於宣布新政難為。且不說家長的三個「穩定」如何界定,僅就城市方面的條件反問一句:哪個行業、哪個群體是城市不需要的呢?由此推斷,涉及萬千家庭的異地高考政策又將是一句空談。

內地新的民生政策近期會密集發布。有此判斷緣於幾方面的背景:一是民眾呼聲強烈,十八大召開前後,當局有維穩需要。二是溫總許諾要在任職的最後一年,「做幾件困難的事情」,「不留給後人」。他所開列的五件困難之事,無一不涉及民生。但相關政策的推出,只是滿足於提出一個目標,無視執行中的難點所在,不着眼於根本制度的改革,就像對一棵病樹只在枝椏上修修剪剪,最終無助於問題解決,對民眾來說,這些政策只是井中月水中花。

尤可夫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