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灰白:公屋和選舉

公共屋邨是大票倉,能夠贏取一、兩棟公屋居民歡心,幾乎便可穩奪一個區議會議席。公屋居民社會和經濟背景相似,不如私樓複雜,居民流動性較低,社區性極強,政黨要組織群眾基礎也較容易。

公屋居民是天之驕子,既有公帑資助,居住環境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樓宇維修管理有房委會處理,有何不滿可以要求區議員代為出頭,向房署施壓。房署官員為息事寧人,通常都對議員轉介個案格外寬容。居民得到議員幫助,自會投桃報李,以選票相贈。議員就任,運用職權、地位和區議會公共資源回饋和討好選民,議員和居民唇齒相依。社會上縱有深層次矛盾,只要有議員在屋邨周旋,安撫一眾公屋居民,基本上也可保持地區安穩。

立法會地區直選議席亦然,必須擁有公屋票源,才有望穩操勝券。加上立法會新增的超級區議員,以區議會作為踏腳石再上政治層樓,造成全民直選假象,公屋票源因而更為重要。

公營房屋過多和過度密集,加上選區劃分過細,比例代表制向某些社群傾斜,造成現在香港特區政治生態,助長民粹主義發展。中產地區居民自求多福,對區議員不屑一盼,政客較難把他們組織起來。立法會選舉在即,公屋票源壁壘分明,游離票盡在中產區。政客臨急抱佛腳,終日在中產區徘徊,因為最後一、兩席,勝負應操在中產選民手中。

譚榮邦 前政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