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壇:小氣候:學位供應不足製造失敗者

首屆中學文憑試大學聯招昨日放榜,雖然取得「3322」大學入場券的考生達二萬六千多人,只有約一萬四千八百多人獲聯招分派學士學位,僅佔全部合資格考生約六成。餘下被拒諸大學窄門外的一萬一千多名考生,只能退而求其次修讀副學士等專上課程,又或是就業。

逾萬名莘莘學子苦讀多年,通過公開考試取得入大學的基本資格,卻因學位不足未能跨進大學門檻,確是香港大學教育制度失敗的畸形產物,考生無法在公開試考取入大學的基本資格,學業不如人,無話可說,但應屆這一萬一千多名合格考生,只因大學學位僧多粥少,被迫徘徊大學門外,一個月前中學文憑試放榜取得大學入場券的喜悅,原來好夢由來最易醒,逾萬名考生成為失敗制度下的犧牲品。可以說,這全拜脫胎自英治時代的崇尚精英主義的大學教育制度所賜。

無疑,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本港開始擴展大學教育,增加學位吸納更多適齡考生入學,大學學位數目逐步上調至佔應屆投考人數百分之十六、十八,至首屆中學文憑試的百分之二十,這個比率能夠與香港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相適應嗎?站在大學教育等同精英主義的舊思維,可能已嫌這個比例太高,貶低了上世紀英治年代大學畢業生天之驕子的身價,大學生身份平庸化,等同浪費了公帑投放、社會資源錯配。

問題是今日香港社會的經濟發展,已由英治年代以製造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轉向所謂的知識型經濟,即使大學學位佔適齡人口比例擴大至目前約兩成,人才供應也遠遠未能配合未來經濟發展的需要。政府純粹以人力資源角度審視大學學位供應,寧願每年製造逾萬名考試制度的失敗者,也不肯持續增加大學學位,容納更多取得大學入場券的考生,這種純功利的大學教育思維,可謂誤盡蒼生,無助提升香港人口的整體質素,為香港邁向知識型經濟社會儲備人才。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昨日會晤十八區區議會主席,事先張揚政府即將公布新一輪惠民措施,特首CY梁振英的施政理念是優先照顧弱勢社群,估計即將出爐的惠民措施仍以針對基層為主,問題是這類一次性投放公帑的紓困措施,等於不斷給飢餓的人一條魚,卻不是教他們如何捕魚。近年官員口中經常提出如何如何增加下一代的社會流動性,但大學學位一天限量供應,香港的社會流動性必定不足,CY期望透過扶貧改善基層生活困苦,只會倒過來製造一代又一代倚賴政府推出紓困措施的隔代貧窮族群。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