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營:國民教育欠缺理性討論

臨近開學,由對國民教育科質疑所帶出的罷教、罷課話題,持續被一些傳媒機構炒熱。對國民教育最大的擔憂,是這個課程會否成為「洗腦」教育?誠然,大家都不喜歡洗腦,如果真的出現洗腦的科目,用罷課方式表達抗議也是合理的手段,但目前香港對於國民教育的討論,卻始終充斥着各種感性訴求,欠缺理性討論。

胡適先生治學之道是「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將國民教育科形容為洗腦,再號召罷課反對,只是「主義」作祟,要真的理性討論,不妨先着手研究一番。

國民教育科的編排涉及五大範疇,由個人到家庭再到社會、國家和世界,逐步遞進,遠不止現在焦點討論的所謂「洗腦」內容,也能夠涵蓋公民權利及義務、個人和社會及國家的關係等內容,包含了廣闊的世界觀,對培養國際視野有正面的幫助。應該說,這樣的課程設計沒有問題。目前備受質疑的,僅僅是國民教育的其中一本參考手冊(根本不是教材)不受歡迎,卻因此而否定了整個國民教育,實在令人感到無奈。

一直以來,香港的教育都是相對開放的,用甚麼教材、怎麼教的權利都在教師手上。早前提出罷課的教協,是全港最大的教師機構,擁有八萬名會員,而全港中小學教師的人數卻只有五萬多人,教師都可以按自己的專業判斷選取合適的教材,如果因為不同意一本非官方的參考手冊,就否定整個課程,無疑也是在質疑教師沒有專業判斷的能力。

對學生來說,國民教育科目是一種開放式的課程,既沒有指定教材,也沒有任何的標準答案,更不需要考試計學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理應讓學生接受多方面的訊息,才能讓他們作出最合適的判斷,其中應該包括質疑和反思,也應該包括正面的肯定。

如果只允許反思,不允許肯定,豈不是又成為另一種的一言堂?正如新聞的自由,不可限制某種聲音自由流通,而是應該允許各種不同觀點同時存在,這樣,才有可能讓人們做出自由的選擇。

同理,教育自由應該鼓勵持不同意見的教材自由出版、自由流通,才能夠培養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以為一本參考手冊就能夠「洗腦」,則無疑將人看得太低,充滿一種「話語霸權」的味道;而選擇罷課、罷教,更只會禁絕討論,不是可取之道。

劉炳章 工料測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