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筆錚錚:國民教育英夷高明

梁政府登場,由「人力資源專家」吳克儉出任的教育局局長,立刻成了焦點人物。原因是教育局決定今個學年在中小學推行「國民教育」,引起香江社會和許多家長的「強烈反彈」,勢力龐大的教會學校明確表示不打算開設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有團體還要發起「萬人大遊行」。這場博弈對壘有風起雲湧之勢,最終發展成甚麼樣子,對梁政府、對吳局長是嚴峻考驗,弄不好,會比那些「僭建大屋」、「互租」醜聞有大得多的震撼性、衝擊力,成為政治事件也不奇也。

教育局在作出推行「國民教育」前夕,一部由官方資助、「左派」團體編寫的「國民教育」參考手冊之內容,引起輿論關注,它在講到「中國模式」時,其選材和觀點極像內地宣傳材料,連吳克儉也表示「偏頗」。在此背景下,推行「國民教育」的問題難免被炒熱,難免被認為有「洗腦」之嫌,「國民教育」之推行即被貼上了「洗腦」標籤,反對者就很容易用「反洗腦」號召抗議,凝聚政治人氣。

香江九七回歸前並無「國民教育」之推行,學校有的是「公民教育」、「公德教育」。英夷統治香江一百五十多年,自認有《南京條約》,英國已在法理上成為香港的宗主國,推行殖民教育、奴化香港中國人自是不遺餘力,然而,他們卻從不打出「國民教育」之旗號。

英夷和港英政府當然希望通過奴化殖民教育,令香港人「效忠英女王」、「效忠大不列顛」,但不用「國民教育」之硬銷手法,而是潛移默化、「潤雨無聲」。這種做法,年積月累,成效不淺,到了八十年代中英談判香港前途時,港人中「不認同中國」、抗拒中國收回香港之民意相當有市場。這樣的市場九七後雖然不能「公開流通」,但潛在功能和作用依然發酵也。

柳太極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