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暴雨沖出的污糟

七月二十一日,一場六十一年來最大的降雨,將整個北京變成澤國,多座立交橋區域積水,有的深達數米;地鐵站大量積水,有列車出現故障被迫停運;大量旅客滯留機場。伴隨着交通癱瘓的,有即將分娩的孕婦家人網上求助,有古道熱腸者為寄宿在立交橋下的上訪者、乞討者擔憂,有為汽車泡水憤懣的,更為不幸的,是有人在暴雨中死傷。

北京是首都,因其地位,在計劃經濟時代,有全國支援北京的說法,數十年裏大量資金用於城建。改革開放後,特別是在北京奧運會前,中央政府及北京市政府耗費巨資改善當地基礎設施。而一場暴雨,令北京如此狼狽不堪,由不得人們不懷疑北京徒有其表。

從表面看,北京是光鮮的,近幾年當地官方急切的要向世界表明,北京是一個發達城市,是國際化都市。但是,表面的光鮮掩蓋不住暗裏的污糟,一場暴雨就將種種問題暴露無遺。

問題暴露之際,人們可從多角度反思,其中一點迴避不了的,就是內地官員搞城建的思路和做法過於急功近利。官員忙於在短期內樹立政績樣本,而對城市下水道之類需付諸時間與精力、又不易體現政績的事情,或視而不見,或抱着僥倖心理,拖得一日算一日。

客觀地說,北京與多數北方城市一樣,少雨缺水,以往即使下雨成災,影響也是局部性的。但是災難不期而至,而人們的輕忽與怠慢,往往又將天災造成的損失放大數倍。有網民由北京暴雨災害總結出這樣幾條結論:追逐摩天大樓高度,不如拓寬下水道尺度;驗證一個國家和城市是否發達,一個城市的本來面目如何,一場雨足矣;一個城市的美好與不美好,都能在下水道裏找到答案。這幾條不無啟示。

災難已成,當下最迫切的是做好救助,進而從方法、技術及制度層面探討如何治理,以免同類損失再次發生。畢竟社會的進步,需要從正視問題開始。

可是,行文至此,尤可夫看到一位朋友的短訊,不禁懷疑這種理性探討的價值和必要。友稱,一場暴雨讓人們看到兩個完全不同的北京:善良的人們自發參與救援,無數民眾組成救援車隊並主動提供棲身地點;官方樓堂館所無一開放,收費站仍然抓緊收費,交管員給被淹車輛貼罰……機械、簡單、冷漠至此,令人夫復何言。

尤可夫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