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公開三公還需誠意

當九十二個中央部門集中在一天時間內,將各自的三公經費張貼在官網上,以每個部門的公布至少涉及十個以上數據計算,這就意味着,有至少上千個以上的數據同時飛奔而來。這個時候,人們不頭大、不一頭霧水才怪!

當然,相對於去年前後拖了一個多月,最終還有三家沒動靜相比,今年的這次,顯然進步了許多,諸如集中公布、統一格式公布、首次公開行政經費等等。但是,問題依然相當明顯:第一,數據大爆炸。數據最能說明問題,可數據如果多到人們應接不暇,就只能令人望而生畏。第二,數據口徑不一致。一樣性質的數據,絕對值大小相差十萬八千里,有的在天上,有的在地下,參照系統缺失,令人無法判斷誰對誰錯。第三,缺少每筆支出的詳細。絕大多數部門給出的都是籠統的大數,沒有公開具體開銷的原因和對象,那麼這些大數支出就成了糊塗帳。

但不管怎樣,對於三公經費,能公開總比不公開好,公眾有得看但看不懂,總比想看卻又沒得看要好。三令五申之下,從去年開始,中央各部門披露三公經費,今年進入第二個年頭,制度化、常規化建設總算是邁出了艱難的一步。

不過,公開並不是終極目的,公開是為了接受監督,接受監督是為了保證納稅人的每一筆錢都能花在刀刃上。對三公經費,內地官方過去一直諱莫如深,但愈是藏着掖着就愈令人懷疑其中有天大的貓膩。壓力之下,這些數據次第揭開神秘面紗,事實證明,行政陽光透明,公開三公經費並接受輿論監督,只要行得正走得直,塌不了天,天也改不了顏色。

現在的問題是,第一,既是公開,就要令人有時間看。去年擠牙膏式地被迫公開固然不好,但今年大爆炸式的披露,好像也是要故意製造理解障礙。未來能否制訂排期,每天定量順序地公開,好讓公眾能有個消化過程?

第二,要讓人能看得懂。為何花每筆錢、怎麼花每筆錢,交代清楚這些很簡單,非要弄得雲山霧罩天書一般,給人的感覺就是想令公眾看不懂。

第三,三公經費的最大來源在財政撥款以外,這部分的三公經費才是最需要公開的。遲至現在,這件事卻還未提上日程。

所以,開始是比不開始好,但開始之後,更需要拿出公開的誠意。

尤可夫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