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訊無期女病人錯過索償

【本報訊】六旬女病人疑被醫生切錯下頜腺,兩年多前向醫委會投訴,至今未定聆訊日期,更錯過三年內提出民事索償的機會。社區組織協會昨助病人入稟索償,幹事彭鴻昌批評醫委會初級偵訊委員會處理投訴過慢,擔心醫生濫用法律程序拖慢研訊,促醫委會盡快堵塞漏洞。身兼醫學會會長的初級偵訊委員會主席蔡堅指,為對雙方公平,審理時間長屬無可避免。

六十五歲的冼月環○八年八月發現右頸有腫塊,同年九月向外科醫生孔祥堅求醫,指她可能患口水腺或神經鞘瘤,隨時壓着大動脈未能供血往腦部,要盡快做手術。冼術後發現頸部持續不適,一年後向其他耳鼻喉科專科及外科醫生求診,才驚覺右頸腫塊從未消失,再做切除術後證實患神經鞘瘤。冼女士指孔醫生為她切除下頜腺組織,令她口水分泌大減,經常口乾失眠、吞嚥痛楚,甚至情緒低落,需求診精神科醫生。孔祥堅醫生接受查詢時表示,無可奉告。

冼○九年底向醫委會投訴孔醫生,原安排今年五月九日舉行研訊,但醫委會又指要索取專家意見而押後聆訊,至今未定日期。冼女士上周向社協求助,才驚悉○九年五月發現事件至今已三年,民事索償過期,恐不能追討手術費。彭鴻昌引述醫委會一○年的報告,一百零八宗初級偵訊委員會的個案中,有四十九宗轉交醫委會聆訊,但全年僅處理了三十三宗。他質疑,醫委會太少業界外的委員,令聆訊排期被拖慢。他擔心,被投訴的醫生濫用法律程序拖延受審。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冼月環展示磁力共振圖片,證實手術後腫塊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