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愛國主義旗杆淪為打人棍子

國人從來不乏愛國之情,黃岩島事件喚起國人表達義憤應該就是這種情緒的張揚。而《北京日報》一篇《必須高揚愛國主義這面旗幟》,卻令人咀嚼出另一番滋味。

這篇宏文開篇立意高遠:「當下,作為一種基本價值、道德準則和精神支柱,愛國主義正在受到一些人的批判和嘲弄,必須引起國人的高度警覺。」文章指向明確:「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解構、分化中國的言論,在互聯網上尤為突出。在一些人中甚至有這樣一種惡劣的傾向:要罵中國,怎麼罵都沒關係、沒問題;要罵美國、罵西方,那一點都不行。這種『逢中必反』的謬種,顯然是對國家民族的背逆。」

言為心聲,論為事立。《北京日報》的宏文突然大談互聯網上「尤為突出」的問題,似乎突兀,卻不無原委。數日前,該報刊文《從陳光誠事件看美國政客的拙劣表演》,指摘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乘坐飛機經濟艙、不住五星級酒店等「平民生活秀」是主動攪起矛盾漩渦。此文一出,即成天下人的一大笑柄。

堂堂首善之區的大報面對一面倒的譏笑,豈能啞忍。只是這回改變了風格,由怨婦般的絮叨改為猛士的檄文,以「愛國主義」的名號,將批判與嘲弄之聲斥為「謬種」、「背逆」,指宣揚與尊重普世價值的人「凡事崇洋媚外,動輒挾洋自重,甚至賣身求榮,奴顏婢膝,幹一些數典忘祖、寡廉鮮恥的勾當」,「這些人往往道貌岸然,滿嘴仁義道德,實際上一肚子壞水,為達到破壞中國、攪亂中國的目的無所不用其極」。

文章同時指出,「在互聯網上,不少反中言論,還硬要裝扮成所謂有道德高度,豈不虛偽十足」,「在一定程度上瓦解着中國社會的團結穩定,渙散着國家的凝聚力」。

一番言辭讀來令人感覺師出有名,義正詞嚴,只是何其熟耳。中共歷次政治鬥爭,無一不是首先豎一面旗幟,令公眾選邊站隊,之後吹起號角,掄起旗杆橫掃一大片。

《北京日報》因為一篇文章丟了面子,氣急敗壞之際,又試圖借助另一篇文章挽回面子,但只怕難以如願。該報文章自己也承認,「今天的中國愈來愈開放多元,話語體系和思維方式愈來愈差異化,達成共識的難度在加大。」更何況,這只是罔顧人心、以壓制批評為目的、拉大旗作虎皮的「共識」呢!

尤可夫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