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話:錢錢錢

我在美國長大,對於香港的「錢的文化」特別敏感。在美國,社會的主流文化是講本事、講競爭力,一個人有沒有錢是沒有甚麼關係的。例如,如果你要申請入讀哈佛大學,你的財務狀況如何、是否要靠獎學金交學費、住豪宅抑或住劏房,都沒有關係,因為這些資料連入學審查委員會都不會知道,完全不會影響獲取錄的機會。在我的同學裏面,有許多是美國巨富的第二代,他們和我一起讀書、一起玩,與其他年輕人沒有兩樣。

香港基於種種歷史原因,社會的主流文化是錢,錢就代表本事,錢就代表地位,近年甚至看到錢能左右政府決策。在其他地方,例如新加坡,政府都很小心,不會讓有錢人影響他們的執政和政策,如果有錢人肆無忌憚,公開說曾為政府花了很多錢,政府就會對這些人施壓。這樣做對不對是另一個問題,最低限度讓我們看到不同地方的執政者對錢的看法並不相同。

至於中央和特區政府對財富和錢的看法,相信大家有目共睹,我也毋須贅言。當執政者有了這樣的價值觀,社會很自然就會產生錢就代表本事、錢就代表地位、錢就代表政治影響力的文化。

香港的主流文化是錢,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應該讓錢主導政府的政策和執政,還是政府的政策和執政令錢轉化為社會動力?

朱幼麟 前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