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古今:進退之道有理可循

普京重作馮婦,毀者不齒其權欲薰心,譽者可稱其力挽狂瀾,當仁不讓。今香港因特首換屆在即,高官之去留亦成話題,各人處境不同,心態自然有異,公眾對之更會有不同的評價。最正常的是任滿走人,不怨不艾,此品最高。次是能獲重用,更上層樓,但挑戰有加,未來福禍尚不知,去留是好是壞只能延後評價。最差乃患得患失者,既無自知之明,猶抱琵琶半遮臉,又昧於現實,欲為五斗米折腰,最終不得已而去,令人對其評價再降一級。

為官進退之道,《孟子》有云:「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孟子的「三就三去」說:「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最糟的情況是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為免死於飢餓,「亦可受也」。中國士人自宋明之後,一因仕途額不足,二因社會較發達,仕商已有合流之勢,學而優不必全則仕。

今現代民主社會,高官的去、留分際再清楚不過,全由政黨輪替的定律規範之。反而香港之制既不古不今,又非專制非民主,不倫不類;常說的「問責制」只空有其名,只聞樓梯響而不見其人,去留無定則,問題格外複雜。

再觀內地,為官是逐金字塔級而升,非捱上二、三十載難為一方或一部之首。下焉者長期潛伏,臨尾出事一鋪清,又豈止去留之可抉擇而已。

盧卡爾 美國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