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古今:富而可求吾亦為之

明朝名相張居正有句話道:「富者,怨之府;利者,禍之胎。」港人今目睹首富級家族昆仲相繼被廉記捉拿,禍起蕭牆內,十足印證。豪門深似海?不盡然也,不都為了錢。

相傳有某意大利富豪,囑死葬落棺時,務必中穿棺蓋露其兩掌,乃空空如也,恰若中國人之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其實,古老文明的中國人對錢的態度很矛盾。正因為飽經閱歷,又不信神而無永生概念,故深知錢財的現世價值,如新年逢人第一句必話「恭喜發財」,勉人勤學乃因「書中自有黃金屋」,嘆無錢則「貧賤夫妻百事哀」。但另方面,諸如「知足常樂」、「安貧樂道」、「錢身外物」等醒世良言又凡人皆熟悉。

還是須抬出被錢穆封為「中國文化總代表」的孔子作表率。孔子雖誇過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能不改其樂,但本人卻「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割不正不食」,非常講究食,反映他絕不排斥財富。但重點在他不貪戀財富,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意思是錢財要取之有道,若無亦可安然。

這是何等智慧的中庸之道。不管是本港的富豪,抑或掙扎向上的普通人家,還有內地那些貪墨官家,若果都能學習和奉行孔子的錢哲學,則個人可安身立命,家可有餘慶,國可有太平,皆大喜也。

盧卡爾 美國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