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灰:行政會議

港英政府時期,行政局雖名為協助港督施政的顧問,事實上卻是政府的最高決策機構。任何重大政策,如無港督會同行政局同意,一律不能推行;如港督因故不能同意行政局的意見,必須向英廷報告,以求定奪,可見行政局權力之重、地位之高。

被邀入局的都是社會頂尖人物。最初以英商背景為主,華人後來漸次加入,人選也來自社會不同行業和階層,俱是俊傑精英,不少是經過立法局多年磨練方獲委任。

如有事項須要得到行政局支持,官員必須草擬文件呈交審議,並要列席會議接受質詢。當時,草擬行政局文件是政務官重中之重的任務,對列席會議更要打醒十二分精神,不敢稍有怠慢;文件被打回頭,便是官員嚴重失職,大大影響仕途。

回歸後,董特首改組行政局為行政會議,為達政治目的,增加議席,用人唯親,能力存疑、濫竽充數者大有其人。行政會議淪為清談之所,成員變成舉手機器,有人漠視行會保密規條,也有成員公開表示不同意行會決定,紀律蕩然無存,情況在曾特首主政後尤為惡劣。

日前,更有資深行會成員要求削減政府文官數字,但要為行會成員增設政務助理,協助其閱讀和分析文件,原因是他只留心某一範疇的工作,對其他問題大多不懂;更要求政府在政策醞釀階段開始諮詢行會,渾忘了行會最高決策機構的權威地位,而欲將其變成另一層行政架構,取代或影響政府日常運作。如此言論竟出自一位如此資深的行會成員,令人詫異。

行政局在港英時代為政府施政發揮極大作用,一直行之有效,回歸之後卻變成一頭四不像的怪物,成員素質良莠不齊,權責模糊不清,必須大加改革,恢復昔日崇高地位,方能有效協助政府決策。

譚榮邦 前政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