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o翕:保衞特色小店

本港特色小店愈來愈少,今次找來三位年輕人分享保衞小店的感受。

星期天,購物天。走到附近的商場,在數間風格、設計相若的衣飾店內,勉強選了數件衣物;走得倦了,就在那連鎖快餐店覓個座位,吃着店內推介的豬扒飯。在這個看似充滿購物選擇的香港,我們真的有選擇嗎?

為了令更多香港人,關注身邊逐漸消失的特色小店,一群大學生走遍橫街窄巷,把小店們逐間逐間記下來,為市民提供公式消費外的選擇。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Cora

「喺香港,係咪只可以有一種消費模式?」

也許現今社會上大部分人,都習慣在倒模般的商店、超級市場,解決生活所需,Cora亦曾經如此。但近期接二連三有關霸權、商場加租令小商戶被迫結業的報道,不禁令她反思到:小商店走向絕路,滿街一式一樣的連鎖商店,就是香港未來的路?

「作為年輕人,面對咁嘅情況,係咪應該盡自己力量,嘗試改變呢?」終於,大學時一個課程的研習,為Cora帶來保衞小商戶的機會。她與一班志同道合的同學,開展了一個名為「我買我選擇」的計劃,實行遍尋香港特色小商戶,再設立社交群組分享資訊,為它們提供發聲平台。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Candy

「喺呢啲小舖頭入面,我搵番香港人已經失落咗嘅人情味。」

Candy亦是其中一個參與計劃的同學,負責走訪各間小舖,這些經歷,對她可謂感受至深,「每一間小店都有自己嘅故事,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係一間日式雜貨店。店主為咗吸引多啲人嚟油麻地—一個充滿舊香港特色嘅地區—決定將間舖開喺嗰度,放棄開喺人流更高嘅地區,仲會主動同客人介紹油麻地嘅好去處,等更多年輕人對舊香港有更深認識。」

與欠缺個性、制度化的連鎖店相比,小店內滿載的人情味,更令Candy嚮往,「小店嘅老闆同客人就好似朋友咁,唔似得喺連鎖店入面,收銀員只會講:你好、幾多錢、再見。」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Joyce

「原來我哋小小嘅力量,都可以迸發出好大嘅效果。」

從當初貪方便只光顧大型連鎖店,至看不過眼小店被逼向絕路,後來更落手落腳為它們發聲,Joyce認為,自己亦在轉變。「雖然我未做到只幫襯小店,但依家我會多啲留意處於城市暗角嘅小店,發掘佢哋,接觸佢哋。」

除了自身改變,更令Joyce高興的,是身邊人,以至陌生人,都漸被他們影響,「個page原本只有自己人like,慢慢有其他朋友share,後來仲有啲唔識嘅人like。之前更加有個來自馬來西亞嘅人留言,話希望第時嚟到香港,仲會見到啲充滿特色、富人情味嘅小店,叫我哋加油,真係好開心!」星星之火,原來真的可以燎原。

年輕人着重身份認同

保衞小商戶,成為近年深受年輕人關注的議題,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導師譚蕙芸認為,與他們看重身份認同有關,「年輕人希望自己有一個獨立、與別不同嘅形象,唔想同其他人差唔多。但依家好多商場都畀連鎖店佔據,賣嘅嘢度度差唔多,於是佢哋就開始留意一啲賣特色嘢嘅小舖,再慢慢發掘到呢啲小舖嘅好。」

「其實大舖唔係我哋嘅敵人,因為我哋嘅重點係良心消費,希望商家喺賺取利潤嘅同時,都會兼顧社會公義,支援到本地嘅初級生產,例如創意、農業嘅發展。」譚蕙芸認為,年輕人多發掘身邊的小商戶,能增加他們對社區的認識,對他們絕對有好處。

外國團體 實連鎖店

早於十八世紀末,英國就出現首間連鎖店,售賣書本文具、報章雜誌等。由於連鎖店能大量訂購或製造貨品,加上制度化管理,令成本降低,因此,這種商店模式於各地愈來愈流行,本港現時亦有多間各類型連鎖店。

但在連鎖店盛行的同時,卻惹來趕絕獨立店舖的爭議,部分國家就因此出現民間團體,如自由商業聯盟(Independent Business Alliance),以監察連鎖店,保障小商戶。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彭俊榮

每當她們找到特色小店,都會深入了解小店背後的故事。

Candy(左)走到街頭,與其他人分享本港各間特色小店。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Cora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Candy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Joyce

譚蕙芸認為,年輕人關注小店的生存空間,與他們看重身份認同有關。

以麵條及餅乾製成的匙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