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關懷長者誰的責任?

顧問老師:Keith Leung

《孝經》有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順雙親是傳統最重要的德行,然而,近年卻見不少長者沒有所依,甚至流離失所,社會孝道不彰。事實上,香港養老模式,近十數年已由家庭轉移到社會,有人埋怨政府扶老政策不周,但侍奉父母不是子女責任嗎?

Q:從政府、社會、個人三方面,如何解決香港長者斷六親情況?

A:政府方面,可設立強制性公積金及自願性醫保等,規定有關部門嚴謹執法及透過德育及公民教育,灌輸傳統孝悌思想。社會方面,企業應保持社會企業責任,避免年齡歧視解僱或拒絕聘請中年人士,並定時向關愛長者團體捐獻,或支援外展醫護人員服務安老院長者。個人方面,年輕人應多儲蓄,年長時可增加自主性,及減輕子女負擔。

Q:關懷長者,是政府責任?還是家人責任?

A:兩者皆是,由於政府在立法、執法、社會統計及財政佔優,能透過統計處掌握社會的數據,並制訂合適安老政策,撥出財政儲備,安排部門執行相關政策。至於家人方面,由於中國重孝,故需量力而為地照顧雙親,避免將父母安排得太遠及提供適量金錢支援,不能完全依賴政府。

延伸思考

1.內地是否同樣有長者斷六親情況,原因為何?

A:內地在一九七八年實行一孩政策後,至今衍生大量「四二一家庭」,即兩夫婦上有四名父母及一名孩子,所有經濟責任都落在一對夫婦身上,以致不少長者生活素質低。此外,由於不少內地人從農村遠赴大城市打工,遺下孩子及雙親,成為留守兒童及留守長者,也是長者無所依的原因。

2.不少港人奉行遲婚、不生子女,如何影響養老政策及服務?

A:這會帶來負面影響,由於正常的人口比例應如金字塔,塔頂的長者由塔底的年輕人供養,但隨港人遲婚及不生子女,出生率低,而港人卻長壽,屆時他們晚年無所依,只有依賴政府的福利保障,令政府製造嚴重的財政負擔。

3.百行 孝為先,為何香港養老模式,由家庭轉移到社會?

A:傳統中國概念並無社會保障制度,故有養兒防老思想,至於社會保障制度,則是西方產物,西方國家不預計兒女會供養父母,而深受西方思想影響的香港也不例外。此外,香港物價及樓價狂升,中產及以下家庭收入僅夠支持自己家庭,難以供養父母,加上港人長壽,更顯得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