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公共交通加價無良心

顧問老師:Keith Leung

「全部要加慘到極,佗累全家,靠份糧點夠食?」歌手許冠傑七、八十年代的歌曲《加價熱潮》,今時今日同樣令港人有所共鳴。無他,因港鐵、天星小輪及巴士公司,近年都不斷要求加價。香港近來只有通脹沒有通縮,令政府所設的可加可減機制,變成有加無減的加價機制。企業只顧賺錢,不顧良心,加價真可無休止?

Q:商家着重盈利,為何市民要求交通工具企業要有良心?

A:雖然經營公共交通工具的機構都是私營企業,但交通事務不是一盤單純生意,而是公用事業,關係到公眾集體利益。企業獲取專利權時,利潤有保障,他們與政府簽署條款,要履行社會責任。政府和公眾期望交通企業在調整價格時要有企業良心,十分合理。

Q:現在交通工具企業顧及社會的措施是否足夠?

A:他們都有為社會預備最必要的措施,表現出最起碼的社會責任,例如車廂加入無障礙設施,車站出入口加設地台、為長者和傷健人士提供乘車優惠等。但他們有否在能力範圍內,提供更多惠及有需要的人,社會間都未有共識。

Q:交通車費水平是否已脫離市民的負擔能力?

A:不同階層的人對交通車費有不同的承受能力。對居住市區的中產階層來說,調升交通費用未必對他們構成負擔。但不少低收入階層居住位置偏遠的新市鎮,如東涌及天水圍。新市鎮的設計失敗,有屋苑卻缺少工商業建設,居民要支付昂貴車資到市區工作,交通支出對他們構成沉重負擔。

延伸思考

1.你贊成廢除可加可減機制嗎?原因為何?

A:任何機制都有其設計漏洞,以往政府對公共事業機構實行利潤管制,根據機構的固定資產投資,准許一定利潤水平,但結果管制變成會計操作,機構不斷增加資產投資,令機制名存實亡。因香港長期處於通漲,少有通縮。在可加可減機制下,加價比減價多。

2.政府設可加可減機制讓交通工具加價,又用交通津貼減輕市民負擔,兩項措施是否矛盾?

A:政府亦知道可加可減機制存在漏洞,故此推行跨區交通津貼,是三次收入重新分配的做法,期望縮窄各階層負擔的差距。若以一中環工作的天水圍居民為例,每月大概花一千元在交通開支,六百元的交通津貼確實可大大減輕草根階層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