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古今:只顧立場 不問是非

特首選戰牽涉面已遠超小圈子,公眾雖手無選票,卻可參與討論,聊勝於無。現代文明社會就是透過方方面面的公共溝通和交流的過程,得以維繫及發展。孫中山曾說,中國人的最大缺點是像一盤散沙,喜各自為政,不能凝聚力量。事實確如此,中國在歷史上常被周邊人口遠較少數的族群所征服。為此,孫特別編寫《民權初步》,教人們如何開好會議來討論公共事務。從這意義而言,習近平對香港人大及政協代表提及「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一說,不必只被當為官話,港人亦應深思。

正因為香港政治還處於幼稚階段,港人在公共討論方面的民主修養就亟需提升。一般人(建制或泛民)的通病在於不能就事論事,只重立場,不重是非。譬如,批評某候選人之不是,即被視為支持另一候選人;一見批判,即推想背後有陰謀。這種習慣性的敵我思維,和階級鬥爭時代的想法如出一轍,其效果是令社會分化而非互相包容的多元化。例如台灣政治雖走在香港前面,但大凡稍有政治意味的議題,仍都藍綠涇渭分明,可見民主修養在中國人的社會的確是得來非易。

有謂真理愈辯愈明,但前提是大家必須先放空立場和成見。胡適當年勸人「少談主義,多談問題」,出發點亦不過在此。港人不應只知空言民主,而在民主修養上不長進。

盧卡爾 美國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