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筆錚錚:結合特點還是不行

九七回歸,朝廷對挑選和培養香江特首並無經驗,完全是「摸着石頭過河」,因此才會有「愛國商人」董建華與「港英餘孽」曾蔭權都能當特首的巨大反差,這或許乃由「歷史原因」造成也。

在挑選董建華和曾蔭權之間,朝廷培養唐英年當未來特首。唐英年和董建華、曾蔭權既有不同,又和兩者有某些共同交叉。

董建華是「愛國商人」,但沒有「從政」經歷,沒有在政府部門幹過,沒有公共行政事務經驗,這是老董的缺憾。曾蔭權倒是在政府部門幹了大半輩子,乃公務員出身,有「豐富行政事務」經驗,但他是英國人悉力培養起來的,九七後他還特別珍愛當年英女王的授勳,成為特首了還要保留英夷爵位,這樣的特首,「愛國」方面自然不能和董建華相比,朝廷不可能完全沒有疑心。

朝廷培養唐英年則取其「中」也。一方面唐唐出身「愛國世家」,和董建華相似;一方面九七回歸後朝廷把唐唐「投放」進官場,讓他從政,先是委任他為行政會議成員,之後讓他當問責制下的局長以及財政司司長、政務司司長,其官場之路,和曾蔭權相似,只是他不是公務員出身,並非英國人培養也。

唐英年身上具有董建華、曾蔭權的「特點」,「彌補」了他們各自的「缺憾」,朝廷以為這樣培養出來的特首應該比較「對路」,政治上可以放心,能力和經驗方面也可以放心。然而,朝廷錯了,這樣的「特點結合」並沒有把唐英年培養成一個像樣的特首人選,朝廷十年時間、一片苦心幾乎白費。

由於唐英年太不爭氣,十年下來,得到的只是「民望低」、「能力低」之雙低結果,很輕易地就被朝廷並未刻意定向培養當特首的梁振英「打得」潰不成軍,在特首競爭中十分狼狽也。

柳太極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