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筆錚錚:挑選特首 總結教訓

朝廷今次挑選特首,除了傳統的「愛國愛港」條件外,又加上了要有「較強能力」、「較高民望」兩條,並將此透過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王光亞、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之口公布出來。這在香港人看來,是一個「進步」和「完善」。第一,朝廷挑選特首不像以往那樣「玄而又玄」了;第二,「較強能力」、「較高民望」顧及香港人的感受,讓港人多少看到了朝廷選特首有一定的客觀標準,香港輿情可以對此評頭論足了;第三,有了這兩條,鼓勵了建制派中多一些人自告奮勇參選,實現了「小圈子」選特首的競爭性。

事實上,香港人看得清楚,朝廷之所以在挑選特首問題上加上了「較強能力」、「較高民望」這兩條,也是源於香港輿論這些年的「導向」壓力。回歸十五年來,董建華、曾蔭權兩位特首的執政暴露了兩個最顯著的共性,一是他們能力都很差,二是他們民望一路下滑。能力差、民望跌導致他們不但執政水平低下,而且推行政策遇到強大阻力。一個民望低殘的特首和政府就算偶爾制訂出某些「不錯」的政策,也無法落在實處。特首沒有管治威信,整個行政機器就不可能正常運作,社會就將陷入混亂。

因此,這些年來,香江輿論對特區政府特別是對曾蔭權政府的批評,都是圍繞着「能力」和「民望」而展開的,對此,朝廷也看得很清楚。

曾蔭權這些年每每赴京述職,見到今上、相國、首席軍機大臣,都會聽到朝廷對其因能力不濟而解決不了「深層次矛盾」的教誨。朝廷早就發現,香江問題解決不了,有關問題朝廷也一再指出,但無法改善,最主要原因就是曾蔭權無能;這個人只有「港英餘孽」的花架子,喜歡自吹自擂。由於曾蔭權的低劣表現,不能不令朝廷在挑選特首時總結教訓也。 

柳太極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