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文化藝術 得個講字

難敵時代洪流,全港最後一間私營粵劇戲院新光不獲續租,被迫於本月十九日結業。從此以後,這間具四十年歷史、被視為「大老倌搖籃」的劇院曲終人散,粵劇界頓失大本營。二○一五年西九龍戲曲中心落成前,整個粵劇界將面臨三年「漂泊期」,只能暫租政府轄下的小型場館,被迫縮減表演規模及次數。

香港寸金尺土,業主希望將物業轉作高回報用途,乃人之常情。然而任何人都不會反對,粵劇既是國粹,亦是「港粹」,雖然商業價值有限,但文化價值卻無限,政府必須主動負起保育責任,提供包括場地在內的全面支援。

事實上,港府漠視文化藝術,不只反映在西九發展上,漠視粵劇界的需要,也不只反映在表演場館方面。幾年前,八和會館曾向當局申請將北九龍裁判法院原址活化成粵劇學校,詎料最終大熱倒灶,敗在一間美國設計學院手下。凡此種種,莫不反映港府媚外賤內,往往對西方文化藝術看高一線,將粵曲等中國傳統藝術視如敝屣。

猶記北九龍裁判法院原址活化結果揭盅後,汪明荃不禁落淚,痛斥港府講一套做一套,口口聲聲扶持粵劇,原來得個講字。扶持粵劇如此,發展西九何嘗不是如此?香港之所以成為文化沙漠,問題的癥結就在於當局得個講字。

傳媒人林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