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灰白:納稅人知多少

香港稅基向來狹窄,曾司長大筆一揮,提高個人免稅額,又使十五萬人脫離稅網,不須再繳納個人入息稅。對脫離羅網的人來說,這自然值得高興;但長遠而言,對香港未來稅制的發展,這不是一件好事。

我們經常批評政府只懂運用一次性措施去暫時紓緩困境,不願策略性地動用資源去徹底解決難題,這反映了特區政府稅制的特點和理財的紀律。因為稅基狹窄,令我們不能完全依靠經常性收入來維持整個政府的開支,必須動用龐大但不穩定的非經常性收入,將本來是系統性的問題當作個別議題,以特事特辦的方法處理。

舉例來說,與其退還兩月公屋租金,為何不把租金調低百分之十五,便可免去年年退租的麻煩?但政府擔心的是一旦租金調低,明年經濟逆轉時不能把租金提回原來水平,一次過特別措施讓政府有彈性地運用資源,知道今年有多少盈餘才酌量明年如何花錢解困,既可秉持量入為出的謹慎理財紀律,又可避免日後須要縮減開支時的政治爭拗。

政府其實非常疏爽,只要不是經常性開支,一般合理的要求都能獲得撥款;對於永久性的經常開支,即使數額不大,庫務局仍是左審右議,萬分謹慎小心,慎防日後尾大不掉。假如我們的稅基可以擴闊,稅種可以增加,經常性收入可以維持穩定水平,便不需要過分依賴賣地、印花稅等非經常性收入,政府對財政規劃也能更準繩。

香港地納稅的人太少,現在很多市民都以納稅人身份對政府頤指氣使;但直接繳付最基本個人入息稅的市民實在有多少?納稅不但是市民對政府的責任,也是一種承擔,但求多有多付,少有少付,一塊錢也是稅,而不應再讓稅不願付、福利卻要盡享的情況變本加厲。

譚榮邦 前政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