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灰白:社區康復知易行難

康復中的精神病患者最需要家庭及社群的關愛和接受,過去因為政策和資源的原因,政府沒有提供完整的配套去支援康復者、家人和社福機構,致使嚴重事故不斷發生,引致人心惶惶,對精神病患者頓起戒心,加深偏見,妨礙社區援助計劃的推行。

日前發生的不幸事件,精神病患者涉嫌斬死保安員,正反映了目前的困境。不能完全怪責政府沒有重視精神病患者的康復問題,政府已撥備一億多元發展精神病患者社區康復計劃,也準備聘請一百五十多位社區個案經理在港九各區處理康復個案,卻只有三分之二人到任,三分之一職位懸空,要貼身跟隨個案十分困難。事發的北區至今仍未有社區康復中心設立。

近年精神病患者肇事的新聞很多,都是一些血淋淋的恐怖個案,最使人擔心的是,肇事者事前多沒有任何異常迹象,令人防不勝防,也難怪市民談虎色變,感到危機四伏,因而抗拒政府在家園附近設立精神康復中心,甚至日中遇上疑似精神病患者便馬上敬而遠之,有意或無意間對他們排斥,對病患者的康復過程造成障礙。

我們可以大聲疾呼要對精神病患者多了解、多包容、多幫助,但對一般人而言,與精神病患者為鄰或並肩工作仍然能保持若無其事,絕無芥蒂之心,並不容易辦到,如何加強社區宣傳和教育,談何容易?只要一、兩宗嚴重個案便會在市民心中留下不易消除的陰影,即使我有時偶然遇見一些目光呆滯、喃喃自語的疑似失常者時,也會產生莫名恐懼,可見廣泛社區教育工作確實必需。

以前我們可以把病人關進瘋人院,與社會隔離,但現在已經不能再走這條路。藥物雖然可以把病情控制,惟重新投入社會才是康復的正確道路,可惜知易行難。

前政務官譚榮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