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預算案的政經啟示

Keith Leung

每年公布財政預算案前後,政府總被市民抨擊。來自各階層的市民昨不約而同拉起橫額,聲嘶力竭要求財爺紓解民困。面對「群箭紛飛」,政府在預算案中如何平衡理財哲學和市民訴求,還是又派錢了事?

Q:政府擬訂財政預算案時,怎樣平衡政府理財哲學和市民訴求?

A:政府能否堅持理財哲學,視乎政府與市民的勢力均衡關係。如政府強勢,通常會堅持推進政策,否則會向市民妥協。以即將換屆的港府為例,弱勢政府會為了降低風險,較傾向順應民意,少做少錯。

Q:為何近年預算案公布後總有大批市民迅速回應?

A:這反映公民意識比以往強,關注弱勢社群冒起,令社會更政治化,市民會發聲爭取公義和社會權益。其次,市民回應後即使情況未改善,也起碼被人知悉,能警醒政府來年施政。這也反映網絡分享平台興起,有效傳遞小眾聲音。

Q:若財政司司長大幅修訂預算案,對管治威信有何正面及負面影響?

A:市民與官員互動並非壞事。不過,互動過程能影響管治威信,因為互相尊重的對談及順應民意的修訂能增加管治威信;反之如司長被責罵才作出修改,則會影響政策認受性,令市民覺得夠惡就可逼政府讓步。

延伸思考

1.財政預算案應採取甚麼原則?

A:預算案要兼顧政治因素和民意。基本原則是設長遠規劃,每年再因應情況微調,而對民生政策的優次,則視乎當時哪個階層活躍,政府會盡量滿足其要求,防動亂。此外,政府採用積極不干預原則,不會主動調動公帑,而政府因稅收低,亦不會跟隨西方福利主義。

2.以派錢來紓解民困,是否將複雜的經濟及社會問題簡單化?

A:派錢能短期紓困,是政府收入重新分配手段,而不少國家都以派錢紓民困,派錢是否合適,則在於該政府有否足夠盈餘,及派錢後會否衍生問題,如市民盲目要求派錢成為常措施,則會對國家造成打擊。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