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筆錚錚:北京有考慮港人有預感

中英談判香港前途問題,北京推出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國策之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起步不久,鄧小平對改革前景並不完全清楚,只有兩點要「堅持」,一是改革在於推動搞活經濟,一是改革不能顛覆中共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而對香港前途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政策解決問題,並不會有礙上述兩點;相反,恰恰有利於中國的改革開放大業。

三十年的發展變化之大是誰也想不到的。中國「大國崛起」,經濟之「強大」不要說早已使香港不能不融入其中,且有「稱雄」世界之勢。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設計」,在經濟領域已經不能「區隔」香港和內地「井水不犯河水,河水不犯井水」。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還能保留其價值的,還能使香港「安身立命」與內地有所「區隔」的,是香港的法治、政治體制、自由人權、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社會軟件」。事到如今,香港人對此不能不彌足珍惜;捍衞這些「軟件」、這些「價值」,香港人不能不愈來愈有危機感。

同樣道理,當內地經濟強大,香港的經濟價值逐漸萎縮之後,北京怎麼看待三十年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設計安排,也會有新的考慮和視野。這樣的考慮也許是自覺的,也許是不自覺的,總之不會無動於衷。

香港回歸將近十五年,北京的香港政策也歷經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三代領導人的制訂、貫徹和落實。中共十八大後,第五代的習近平將「御極天下」。對香港在新形勢下的問題,對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設計安排如何「適應」內地與香港相互關係的新發展,北京會把它擺到「治國理政」的決策層面考慮了。對此,香港人也有強烈預感,正在通過各種形式表達自己的願望,捍衞核心價值。

傳媒人柳太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