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太陽虹

    鐵筆錚錚:回歸後水平降

  • 無論是回歸前的「香港新華社」還是回歸後的中聯辦,香港人都清楚,他們是朝廷在香港的工作機構。不過,當年「香港新華社」的工作角色比較複雜,如今的中聯辦相對簡單。九七年前,香港由英國人管治,北京和倫敦的關係很長一段時間是既鬥爭又合作,以鬥爭為主,「香港新華社」與港英政府的關係也以鬥爭為主。在和港英政府的鬥爭中,「香港新華社」肩負着爭取港人、團結港人的任務,也就是為北京做統戰工作。

    那時正處冷戰時期,中共在國內推行極左路線,大搞階級鬥爭和政治運動,特別是經歷了十年文革浩劫,無論北京及「香港新華社」怎麼「爭取港人」,怎麼「推行統戰」,效果都甚微,港人恐共、拒共甚至反共乃「民意主流」。在這樣的大格局下,「香港新華社」的工作不易開展。

    正因為如此,「香港新華社」開展工作非常謹慎小心,思慮周全,北京也從全國各地精選「優秀幹部」來港工作。到了香港進入九七回歸的過渡期,「香港新華社」的工作逐漸有了成效。九七回歸,大勢所趨,為「香港新華社」有效爭取做好港人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香港回歸後,「香港新華社」易名,成為「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名正言順的代表中央在香港開展工作,這方面的工作尚得到特區政府的全力配合。在朝廷看來,九七後香港還有一個「人心回歸」的問題要解決,而「人心回歸」比主權回歸難度要大,要做更深入更細緻的工作,要展現更感人的「親和力」。如此要求,北京派駐香港的官員應該比回歸前的幹部水平更高、更優秀,更能小心謹慎、深入細緻的開展工作才對。然而,對許多港人來說,似乎難以感覺到這一切,他們看到的是一些妄自尊大、喜歡指手畫腳之人也。

    柳太極 傳媒人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