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灰白:無人願付鈔

政府終於提出建議提高空氣質素指標,希望能夠在兩年後開始實施。遲來但不足的改善是否一個喜訊,在乎初步成效有多少,下一步計劃為何,還要顧及長遠環境保護策略和方向,社會成本和最終效益。

空氣污染問題長期困擾我們,令市民健康受損,城市聲譽蒙污。國家改革開放,廣東省飛躍發展,輕、重工業集中開設粵南港北之後,污染物體大量從北而南順風傳送,本地排放增加,又沒有相應政策和行政配套管理。政府要經常呼籲長者和呼吸病患者減少外出,即使偶見藍天白雲,原來空氣中仍然充滿有害微粒,吸進體內也不易察覺。問題愈來愈嚴重,早為內外詬病,一些跨國企業並施加威脅,謂如情況再不改善便要遷離香港。

千呼萬喚,新指標終於出台,盡量以世界衞生組織標準為鑑。新指標一提出來便被環保分子吹毛求疵,指摘政府用意雖好,力度不足,各大方案均一無是處。環保局千方百計討好環保團體,依然遭其奚落。

對環保局沒有多大好感,但也得承認他們面對的問題實在不好應付。要將空氣質素徹底改善,絕非一朝一夕可以辦到,必須按部就班,縝密籌劃,花耗巨大資源之餘,還得整個社會支持,邊境管理配合,方能有望稍求寸進。

香港地理環境特殊,人煙稠密,境外污染不受控制,勉強大開腳步而行,也必不能跨過。盲目把指標過度提高,可能妨礙重要基建工程進行,馬上提高工商業成本,增加市民日常開支,社會未必願意或有能力一次過全部承擔。日前環保局已經發出預警,新標準實施後,電費成本將增加兩成,如果完全轉嫁市民,新建議勢必落筆打三更,徒添口舌之爭,空氣質素改善遙遙無期。

譚榮邦 前政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