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港府今年不差錢

財爺日前在公開場合表示,雖然外圍經濟不穩定,但香港去年實體經濟保持暢旺,全年合計可有百分之五的實質增長。這一數據,儘管在去年底早已屢屢出自包括特首在內的多人之口,今年卻是高官首次提及,想見已經板上釘釘。

這一增長速度,在現時的世道,雖不亮麗,倒也喜人,且從側面驗證了某地產代理商人援引稅務學會的預測,即特區政府在今個財政年度又會錄得約五百億元的大額盈餘,遠超財政司司長原先預計的數十億元赤字。

巨大的盈餘,自然增添了市民對派糖的期盼,亦增添了政府派糖的底氣。那麼,今年還有六千塊嗎?其實,歸納去年關於「六千塊」發生的無數爭議,可以知道,各派糾結的焦點,並非政府派多派少的能力問題,而是派糖還是派錢的效應問題。

最後的結果,自然是派錢派佔據上風,他們最有力的理由就是:「錢」,實實在在,市民看得到、用得到,可以即時應對通脹、改善生活;「糖」,分配在各人帳戶裏,看得到、用不到,若將來風吹草動,「糖化了」就蝕底了。

善於為民作主的議員們,成功為市民爭取到了可以即刻改善生活的六千塊。然後不少市民一轉身,就走進了智能手機專賣店。

不進手機專賣店,六千塊可以做甚麼?夠交幾個月的三口之家公屋租金?夠獨居的長者多吃幾個月的新鮮肉?夠小朋友參加幾個培訓班?夠年輕人相約痛飲幾回?

但是,市民需要花錢時的短暫快感,議員需要更多的鐵票,政府需要懦弱的生存,環環相套下,四百億港元終於分散為幾百萬份,除了發揮「天上掉下個智能手機」的作用、為手機生產商的精彩業績獻上港人的連綿之力,實在也沒有甚麼別的用途了。

從去年派糖改派錢的起因、過程、效應來評價,這件二○一一年港府最聽民意的施政動作,不過是一場七百萬人的鬧劇,凸顯了市民對政府的不信任、對經濟前景的悲觀。正是因為不信任及悲觀,所以市民寧願拿到手裏亂花,不願放着「化糖」。

今年派糖的決定權,不管是誰話事都好,都應該聽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勸誡,須得積穀防饑,以應對外圍經濟的衝擊。

傳媒人 尤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