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古今:自創模式香港出路

正當歐美經濟陷入焦頭爛額之時,世人關愛的眼神,不約而同都投向佔全球三成五人口的中國和印度兩大國,恰巧也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政經模式。正如上期《時代》雜誌專文所指,中之長即印之短,印之優即中之劣。

中國政府的角色重要而且效率高,基建發達,職訓面廣,成功營造世界工廠的環境;另外,內需市場空間大,增長仍有後續力。印度則政府開放,資訊自由,有助增進原創力,還有人口年輕的優勢(中、印的中間年齡分別是三十五和二十六歲)。此外,印度法治較上軌道,政經秩序較穩固。中國對外投資大多分散在落後的資源國家,印度則敢向先進地區布點,反映後者的企管階層較具全球競爭力。

這兩條路線之爭終究由誰勝出,還牽涉到其他政治、文化、資源等多方面的因素,並不能以偏概全。但中、印模式的對比,對「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應如何開發自己的優勢,很有啟示。

香港以彈丸之地卻要對巨大的內地持續發揮「兩制」的作用,講求「巧實力」是唯一的途徑,「港人治港」必不能只流於形式,港人務須在實質上作出貢獻,是知難行亦難之事。或許第一步是及早完成人心所向的政改方案,令港人不再為此遲早必須有定論的議題不停紛擾,才能騰出僅有不多的精力集中於經營香港的正事上。

盧卡爾 美國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