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古今:堅持良幣 劣幣不入

被眾行人見死不救的佛山小悅悅終歸不治,又新傳有患愛滋病小童在內地慘被拒醫,轉到本港順利就醫。一葉知秋,這正直接又具體地反映了中港兩地社會文化的巨大不同,優劣也可立分。內地因人太多,亦因受到集體主義之長年浸淫,個人價值相對不被尊重,要做到當局所說的「以民為本」,須走的路還真漫漫長遠。

另一與醫療有關的中港文化差異,本港成年男性吸煙的比例是一成多,內地四十五歲以下成年男性的煙民比例則超出五成,四十五歲以上的更超出六成。接着是痰多的毛病和亂吐的陋習,兩地的公眾健康和衞生也處於高低不齊之水平。

指出內地的缺陷,除表達「恨鐵不成鋼」,以及如魯迅所說「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意結之外,更在提示港人於中港整合日密的大趨勢下,應堅守有為及有不為的節操,不能令「劣幣逐良幣」的反淘汰現象出現。

所幸內地當局已高度覺悟到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而大力宣揚要深化開展文化體制的改革,這是個好開端,但願不會只是「雷聲大,雨點小」。

內地經濟發展一日千里,已累積驕人之財富,這樣做完全符合孔子「富之」後「教之」的古訓。港人本於同胞之情,己達達人,為改善內地民風作出表率,助一臂之力,又何樂不為。

美國律師盧卡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