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古今:潛移默化 德行養成

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提出:「把誠信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抓緊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加大對失信行為懲戒力度,在全社會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

這文件讀來非常意深語切,而且面面顧到,但誠信是要靠潛移默化養成的一種德行,絕對無法藉文山會海的指令方法以求立竿見影。痛定思痛,內地誠信之所以成為大問題,有其深層之心理基礎:革命是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誠信就如同迂腐,「假大空」現象反有正當性。最極端的例子是五、六十年代的「三面紅旗」時期,在如「追英趕美」等急於求成的浮誇風之下,地方虛報糧產額毫無節制,乃至全不顧飢餓之蔓延仍大肆上繳。現在各地競相攀比的形象工程、惟GDP是問的施政形態,在在可以見到這種好大喜功之遺風仍根深難除。

共產黨「唯物論」的一貫思維,亦令人心易於鄙視唯心之道德,上下交相言利,誠信的價值自然無從彰顯。而「司法公信」在一切為政治服務和黨意惟上的機制之下,又怎能不成為根本無法落實的空洞口號?

一言蔽之,革命年代衍生的體制和思維,基本已不適合現今的承平時代,惟有被徹底解放,社會才有充分新生的機會。

美國律師盧卡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