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曾蔭權為何漠視民意?

顧問老師: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陳國康

曾蔭權自詡「視民望如浮雲」,近日又聲稱「經過七年嘅洗禮,仲有四十幾分已經相當唔錯」,這番話被全城批評為漠視民意,不思進取。事實上,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會定期做民意調查,及公布當權者的民望指數,究竟民望的意義何在?

Q:曾蔭權滿意低民望,這是否領袖應有的態度?

A:曾蔭權這句話背後有兩個可能性,一是自我防衞,希望為自己施政不善自圓其說,令自己舒服一點;二是鄙視社會人士對他的不滿。但這並非作為領導人應有的態度,因為民望是施政優劣的指標之一,漠視民意,只會加深民怨,影響施政。

Q:「沒有普選,是民望低落的主因」,你同意嗎?

A:不一定,民望升跌與施政及社會經濟客觀環境有關。近年政府民望插水,部分是曾蔭權造成,因為他無法解決房屋、教育及社會等問題。至於普選特首,雖可令參選人在高民望下當選,但若政策乏善足陳,港人也會失望,甚至奮起反抗。

Q:曾蔭權曾說:「資本主義社會難免有貧富懸殊。」你認為政府應如何保障貧困人士的生活素質?

A:在全球不少資本主義國家,收入不平等必然存在,但不一定會導致嚴重貧富懸殊,因為有國家實行良好經濟政策,例如北歐國家挪威或芬蘭等,就是抽重稅,然後向低收入階層提供更多福利,再加上尊重勞動階層和低學術基層,會保障他們收入不會過低。反之香港實行低稅政策,勞動市場的薪金差距太大,造成貧富懸殊,曾蔭權施政不善都有責任。

延伸思考

1.民望是如何形成?

A:對於普羅百姓來說,他們對社會袖導人的印象,可能來自單一事件或一種感覺,日後無論對方有何功德,都不會記住。不過,也有基於數據去決定對領導人的感覺,這做法較理智,尤其在知識水平高的社會,人民不容易受煽動,索取資訊的能力較高,判斷較客觀和具批判性。

2.一位理想特首,應如何回應港人訴求?

A:理想特首應貫徹應做則做,應讓則讓的態度,回應港人訴求。例如房屋政策方面,「置安心」計劃是資助中下階層人士置業,但部分市民認為這做法不足解決問題,傾向支持復建居屋,既然兩個方案的大方向相似,政府就無必要企硬實行「置安心」計劃。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