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古今:百年雙十 光景各異

今天是辛亥革命的百周年「雙十節」,值得一書的是兩岸三地各有不同的紀念氛圍,以及背後各所反映出的時代意義。

在香港,雖然孫中山是港大前身的校友,在上環附近有不少地點還是他事迹的故地,但港人頂多當他是歷史名人來紀念,並未寄予過多熱情或特殊意義。港人從來都很實際,說得難聽點,就是很「市儈」,只管馬照跑、飯照食、酒照飲可也,休有意識形態之思量。

在隔海的台灣,自從李登輝約二十年前開始帶領「去中化」之後,至今仍方興未艾,不但綠營的勢力有增無減,傳統的藍營愈益無可避免地凋零,乃至無可逆轉地「漸綠化」,孫中山的「國父」地位江河日下,幾乎已變得是有名無實。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和民生主義,在當前的台灣基本已共鳴不再。

倒是在一貫只尊孫中山為「革命先行者」的大陸,紀念規模卻遠為超大。儘管孫的民權主義在內地完全不到位,但他民生主義「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的主張,根本就可當作時下內地經濟發展形態及趨向的不二藍圖。作為孫三民主義之首的民族主義,對北京而言,更蘊涵着十分微妙和貼切的現實意義。對外既不失可用於宣傳中國的和平崛起,對內則可用之於凝聚現今甚有浮散迹象之人心,更可是用來對台施展統戰的最大法寶。

美國律師 盧卡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