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孝心也要跟潮流?

顧問老師:呂宇俊、歐陽凱琳

秋雨綿綿,很快又是重陽節,孝子賢孫都會上山拜祭先人,慎終追遠。近日,食環署推出無盡思念網站流動版,方便市民透過手機,隨時隨地瀏覽先人的紀念網頁,表達孝道。當拜祭變得容易時,中國人傳統的慎終追遠精神,終有一日會否被科技取代?

Q:你認為網上拜祭能否取代傳統拜祭?

A:不可以。中國文化內「百行孝為先」,而傳統拜祭儀式背後包含很多意義,例如春秋二祭前往掃墓,是要後人身體力行清理墓地,代表後代對先人的尊敬及孝心,很多宗教禮儀,例如焚燒香燭冥鏹,為墓碑重新潤飾,不到現場都無法做到,至於網上拜祭只是舉手之勞,隨意一click就完成。

Q:政府推出虛擬拜祭,是否希望以此解決殮葬用地不足?

A:是,本港面對的一大難題是殮葬用地不足。香港地價昂貴,將土地撥作其他用途,例如住宅、辦公室等,比用作墓地更具經濟效益。此外,中國人傳統忌諱住在墳場附近,認為會影響風水、健康、運程等等,所以墓地一般遠離民居,令政府供應殮葬用地變得困難。再者,政府亦希望利用虛擬拜祭,減低拜祭期間帶來的交通擠塞問題。不過,虛擬拜祭難被長者接受,因為並非人人都懂用電腦。政府應考慮規劃土地用途,增加殮葬用地。

Q:古時守孝三年,現時卻簡化到利用手機拜祭。孝心會否隨着科技發展而消失?

A:中國的傳統倫理觀念日漸淡薄,這是不能逆轉之趨勢。拜祭是家族聯誼的良機,有助鞏固族人之間的感情。中國人以往喜歡舉家掃墓,甚至整個宗族都會空群而出,或者從海外回鄉祭祖,體現中國人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文化傳統。隨着科技發展,拜祭變得容易及方便,這一習俗難免逐漸瓦解。

延伸思考

1.春秋二祭,山頭都會逼滿孝子賢孫。手機拜祭令祭祖變成隨時隨地,究竟是好是壞?

A:視乎個別人士而定。如果是八、九十後的年輕一代,傳統觀念薄弱,這個方法可以重新提醒年輕人守孝及拜祭的意義,不過,如果以往有親身到墳場拜祭的年青人,改用手機拜祭,會令他們親往拜祭的意欲減低,淡化傳統。

2.殮葬用地愈來愈少,甚至出現炒賣龕位,但對新式殮葬如海葬、紀念花園則反應冷淡,為甚麼大眾對葬身地的反應會如此反差?

A:大眾需要時間慢慢接受新觀念,幾十年前,常見的殮葬方法只得土葬,火葬仍然不為人接受。時至今日,火葬後將先人骨灰放置在龕堂內的做法,反而成為主流的殮葬方法。不過香港地少,骨灰龕位亦供不應求,轉用新穎的殮葬方式,已是大勢所趨,但需要時間育公眾。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