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攻略:維修抑重建 如何下決定?

香港市區老化,樓齡動輒都有四、五十年。不過,去年一宗馬頭圍道舊樓倒塌慘劇,不但令舊樓居民活於恐懼,更暴露舊樓安全問題,及本港舊樓維修政策的不善。市建局負責舊區重建,正面對兩大難題,一是強制規定舊區重建,可能會摧毀部分人家園及破壞古色古香的建築物,但如採取放任政策,又隨時令塌樓事件重演。

Q:試就馬頭圍道塌樓慘劇,評論政府在事件中的功與過。

A:意外發生前,政府只常規地檢驗該危樓,而過程馬虎,令人質疑究竟是屋宇署的檢驗態度差,還是職員工作量太繁重,間接導致悲劇發生。不過,政府在事件發生後的補救措施,卻值得稱讚,包括安置受影響居民及重建該區。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亦於事件後很快決定會收購附近樓宇,保障居民安全。雖然為時已晚,卻總比原地踏步為好。

Q:市建局新的市區重建策略是「重建工作民主化」,即由業主主導重建。此舉有何優劣?

A:如增加業主參與,可減少政府與業主的爭拗,加快重建步伐。雖然市建局做主導的好處是,局方會以公眾利益為主要考慮,利用專業知識去推動重建,不過缺乏居民參與引起的問題很大,每次由政府提出重建,總會惹來居民揣測,例如質疑市建局是以商業利益而與某發展商合作,強制收購某地區,會有人從中獲利,結果爭辯只會妨礙重建工作,因此以業主為主導方向才是正確。

不過,如單靠業主作主導,可能導致部分業主因資金不足,無法進行驗樓及維修重建,現行情況下,政府又不可向全港業主提供維修費用,因為這會造成富翁也豁免繳費,造成浪費公帑爭拗。最佳做法是政府與業主也積極參與重建計劃,才可平衡各方利益。

Q:現時本港分別有負責維修舊樓的屋宇署,及參與重建舊區的市建局,兩個部門會否有角色衝突,自相矛盾?

A:不會,因為屋宇署與市建局的角色和功能不同。市建局主要負責市區重建、研究土地發展空間、美化及改善舊區的環境及保育工作,他們有一套專業考慮和計劃,不會理會樓宇的損毀程度,主動去判斷及實行舊區重建。至於屋宇署,則負責檢查全港樓宇有否僭建及樓宇結構的問題,而採取行動的方式,是透過市民檢舉或要求才上門檢查。因此,兩個部門的角色並沒有自相矛盾。

延伸思考:

1.香港走向都市化,是否應拆卸舊樓,改為興建高樓大廈,一方面解決危樓危機,也解決住屋問題,一舉兩得?

2.不少舊建築物存有保育價值,政府應採取甚麼方法,才可保障樓宇安全之餘,又能保留有特色建築物?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