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大地:十四年治權不完全回歸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訪港,一般人都關心他為香港送大禮,君子懷德,小人懷惠,有禮包當然要接,但是有沒有想到李克強此禮為何不是趁「七一」香港回歸十四周年之際送出,而是要推遲到一個半月之後呢?

最直觀的回答是,「七一」已不是回歸慶典之日,而是各式各樣的示威和不滿表達之機。李克強當然不能湊這個熱鬧。○三年「七一」,溫家寶送禮何嘗小,但他前腳一走,後腳就有五十萬人逼爆港島的中心大街。因此,李克強應該明白,在「七一」送禮可能被示威淹沒,甚至是吃力不討好,於是押後一個多月才訪港。

不敢提廿三條立法

無論如何,初一不到十五來,分屬不正常,深層次的原因又是甚麼呢?北京近一個時期流傳一個觀點,就是「回歸已經十四年,但香港治權並沒有完全回歸」。

上世紀八十年代,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挾福島之戰勝利餘威,向鄧小平提出香港問題,此時中共才省悟到有回歸問題。當鄧小平斷然稱主權不可談判之後,英國提出「還主權留治權」或稱「以主權換治權」的策略。也正因為此,北京的港澳專家常常思考中國是否真正享有香港的有效治權的問題。事實上,持「享有」、「未享有」觀點都大有人在,指「享有」的說回歸十四年,香港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由港人組成的政府對香港實行有效管理;而持「未享有」觀點的人則說,連一個簡單的「二十三條自行立法」都遭滑鐵盧,現任特首更是提都不敢提,北京其實未能實施有效統治。折衷的意見則是未能完全享有治權,指說完全享有治權還沒有做到,說未享有治權也太過分,因為還是由港人管治,只不過管治成本巨大,而不少的領域還不能控制。

促香港作長遠規劃

事實上,對於形勢的判斷,最直接的影響是北京對治港政策的調整。在回歸第一個五年,北京真的「不干預」,連內地官員到港都嚴格限制,但○三年大遊行後,北京除了「董下曾上」,胡錦濤也提出「不干預,有作為」六字方針,中聯辦甚至提出了「兩支管治隊伍」的構想。而王光亞訪港,對香港房屋等民生政策都發表意見,其後直指香港公務員「執行強規劃弱」、「不懂做波士」,明顯顯示「中央的作為」將愈來愈多、愈來愈強。

這次李克強訪港送大禮,其實另一層意思是促香港作出長遠規劃。北京的學者早就詬病為何香港納入了國家「十二五」,而香港本身無規劃?北京相信,治權回歸關鍵在特首。

古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