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魚踢爆塑毒安全標準成疑

【本報訊】台灣食品爆發塑化劑污染風暴,香港亦有多款食品、台式飲品及保健產品下架。不過,有生物科技公司早前利用大學研發的螢光「基因魚」進行塑化劑快速測試,聲稱竟發現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目前所訂的塑化劑可容忍標準上限絕非安全,魚苗在測試中即使暴露在安全水平範圍的水樣本,一樣出現發育畸形、遲緩,甚至死亡等現象,研究員認為當局有必要盡快收緊現有標準。食安中心未有直接回應測試結果,只說港府所訂的上限與歐盟一致,參考值已參照動物實驗結果。

城大學者年前成功將螢光基因注入耐鹽鯖魚將魚,來檢測環境及食品中的化學毒素如雌激素,又利用斑馬魚胚胎做實驗,以檢測環境毒物對哺乳類動物的影響。曾參與該研究的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陳雪平,讓魚苗在「塑化水」中暢游一至三天,結果發現塑化劑BBP及DBP毒性特別強。

一成魚苗死亡

陳雪平又發現,在當局的DBP和DEHP安全限量下,有一成斑馬魚苗死亡,而在DINP的安全水平,魚苗死亡率更接近三成。

有關研究亦顯示,塑化劑與魚體內原有的賀爾蒙「雌二醇」產生了協同效應,以儀器量度魚體發出的螢光度,可見魚體內的雌激素被激活,最高達原來的四倍半。陳雪平稱,魚類的基因蛋白質與人類有九成相似,魚苗「出事」即代表會對人體健康有影響,擔心塑化劑對兒童及胎兒的影響會超出預期,故認為當局的安全標準宜緊不宜鬆。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

受塑化劑影響

正常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