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情:小氣候:煲呔曾拖累港官去英化?

從東方之珠、亞洲四小龍到紐倫港,香港能夠名揚四海,都與英國管治分不開。港澳辦主任王光亞一句「成也英國、敗也英國」,似是對回歸後香港每況愈下的解謎,也是一個信奉中式官場學人士一廂情願的把脈,連貫他早前在港的發言,可以發現京官對特區政府及港官的不滿已達臨界點,訓斥亦由罵表現升級至罵人,煲呔曾日前雖作還擊,卻是綑綁公務員為己遮醜。他本人成了政務官負資產不說,官場更有趣談:董建華八年,阿爺在特首之選痛下「去商化」決心;如今煲呔曾七年,阿爺難道要「去英化」﹖

王光亞言論曝光後,煲呔曾延至三日後才作回應,他一方面以國家領導人曾讚香港公務員還擊,又在同一場合上大談領袖之風,及重申要「打好這份工」,一言一行無不狠狠回擊王光亞。不過,明眼人都可看出煲呔曾的回應綑綁了全體公務員,至於他本人的「短視、不會做老闆」等卻側側膊,避而不談。

回歸以來,內地官員明裏暗裏品評本港官員已非新鮮事,但明確指向官員的英式訓練背景卻是第一次。目前,特區問責管治層中,超過十人具有英式政務官訓練背景,另有兩至三人雖非政務官出身,但專業背景訓練亦來自英國,王光亞的言論猶如一刀砍中港官脊樑。按此理推,要改革本港管治能力,去英國化是否唯一出路?以特區行政架構而言,去英國化涉及兩大層面,一是行政長官人選及行政會議成員,二是問責官員。

先說第一層,疑似特首候選人名字已在城中傳遍,熱門人選幾乎人人都有不多不少的背景,不是在英國讀大學,就是在港英年代做過行政、立法兩局議員,特首「去英化」﹖實是說易行難。至於第二層的問責班子,回歸十四年的經驗已可看到,願意及能夠擔任問責局長的人才仍以政務官為主,雖然不時有商界、專業界人士下海,卻因人數不多,難成趨勢。

展望未來五年,管治班子要突破「舊電池」、即前港英政府培訓的政務官人才為主的局面,並不容易。官場中人直言,香港的英式行政風格與聯繫匯率一樣,已成為香港政治及經濟兩大重要支柱,輕易變更都可能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奢談「成也英國、敗也英國」容易,要「去英化」卻遠非嗑嗑嘴皮的能耐。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