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沒有是與非 卻有進一步

如果要設置一個爭議話題,三峽工程一定最合適。當今世界,如此浩大投資興建的水利設施,從建前到建後,從表決通過興建到現在輿論幾乎一邊倒地倒戈反對,三峽工程就一直是上下為之糾結的目標對象:爭論聲浪之大,觀點之對立尖銳,歷史罕見。

但從另外一方面來說,正反雙方都只有強大的藉口,卻從無實質有力的證據。所以,圍繞三峽工程的爭論,將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答案似乎就在沒有窮盡的吐沫口水中,但又因沒有標準,是故沒有人敢拍板說那就是結論。

如果說當年中央政府決定興建三峽工程,是拿出了非凡勇氣的話,那麼,中央政府將興建一事拿到人大會議上辯論表決,則證明了拍板背後存有心虛。由此推論,如現屆中央政府要推翻當年的決定,是否就意味着也必須重走人大議事程序,並以此博得表面上的最大民意支持?幾乎可肯定,這也是必然的選擇。

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三峽大壩已經在那裏;不管你是支持還是反對,絕對沒有任何一個人會站出來作出將大壩炸掉的決定。因此,除非發生戰爭或者類似末日的地球毀滅,三峽工程都將作為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一個糾結,永遠地屹立在那裏。那麼,眼下內地這場風起雲湧的大爭論,是否就失去了一切意義?

一九九二年四月三日,全國人大會議對三峽工程議案表決,結果有一百七十七人投了反對票,六百六十四人投了棄權票,未按表決器的則有二十五票。雖然沒有完整統計,但多達八百六十六人反對和棄權,在一九四九年後全國人大的表決記錄上,幾乎可肯定是絕無僅有的一次。

三峽工程,從本質層次來說,是民主制度和官場政治之間權鬥的產物。三峽大壩雖然不能一炸了之,但是它能引導當下的中國學習民主到底為何物。民主之下,雖然難有最好的結果,但一定沒有最劣的結局,比較輕重,人們自會選擇後者。如果中國上下能就此認識趨同,儘管付出的學費過於慘重,但民主進程卻會無形加快。

沒有是與非,卻有進一步,這應該是這場爭論最大的意義所在。

尤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