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角度:網上抽獎私隱奉獻

近月多個網站掀起抽獎攞着數熱潮,令一眾網民為之瘋狂。但本報發現,不法之徒也乘機設立抽獎活動,套取大批個人資料,然後賣給其他商戶及傳銷機構圖利。近日便有一名經常參加網上抽獎的少女,接獲多個促銷電話,她不虞有詐向對方透露信用卡號碼,結果被即時過數,損失數千元。專家指出,私隱條例並無規管資料使用者利用個人資料圖利,甚至將資料轉移做傳銷,呼籲消費者不要貪小便宜,避免個人資料大洩漏。

只要按一下滑鼠鍵,就有機會獲得iPad、iPhone或最新推出的護膚品?抽獎活動近期「殺入」多個社交網站,網友只需在網頁上支持有關活動,「讚好」或按下滑鼠鍵,再按指示填寫姓名、電話號碼及年齡等資料,就可參加抽獎。禮品由價值數十元的美容產品試用裝、數百元的演唱會門券,至數千元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都有,其中一個社交網站的抽獎活動,在短時間吸引逾千個用戶登記。

受獎品吸引,不少網友在輸入個人資料時,一心只想攞着數,沒有細看相關條款。本報記者發現,部分條款擺放位置及內容都是經過三大刻意安排。第一,抽獎活動雖然刊登了有關私隱條款,惟都置於網頁最底部,字體極小,網友容易忽略相關內容。

第二,部分網站的條款指出,不會洩露客戶資料,但又指會保留客戶資料,分享給向網站提供優惠公司的權利,當提供優惠的公司有需要時,可使用有關資料。第三,部分網站也表明,私隱條例不適用於網站以外的公司,故網站不會負責他們的商業行為。換言之,網友同意提供個人資料後,即使個人資料被轉移,也難追究。

套信用卡號碼 未收線已過數

網友提供個人資料,一旦落入不良傳銷公司手上,後果不堪設想。傳銷公司職員只需一個電話,取得接聽者信用卡號碼後,就可以從一早獲得的姓名、出生日期及住址等資料,即時過數。

「抽獎擁躉」陳小姐便是其中一名受害者。陳小姐在網上加入了逾兩百個着數群組,以為參加群組愈多,中獎機會愈大,詎料從未中獎,反而自上月底經常接獲促銷電話,「其中一個係自稱市場調查嘅公司打嚟,我問佢點解會有我全名同電話,佢話我參加過產品試用活動,我估係有網站將我嘅個人資料轉畀佢哋。」

對方邀請陳小姐成為一間美容中心的評審,聲稱參加後可以成本價三千六百元獲得共二十次瘦身、護膚療程,陳小姐心想比一般美容療程便宜三成以上,以為有着數,沒有細心考慮,便爽快答應,更說出信用卡號碼。

「佢話我唔可以直接畀錢美容院,一定要喺電話度畀信用卡號碼做登記先。我以為有着數,講咗信用卡號碼,但諗諗吓覺得唔妥,唔想參加要求取消,但職員話唔得,仲話張卡已經過咗數!有冇搞錯!我仲未收線,同埋有我信用卡號碼就可以過數?」後來,她向該公司要求退款及去信消委會投訴。本報也向該公司查詢如何取得陳小姐資料,以及其銷售手法,該公司發言人向陳小姐聲稱,願意退回有關款項。

網站轉移資料 私隱例未監管

監察不良銷售手法及騷擾電話的網站hkjunkcall.com負責人胡文翰指出,不少機構透過網上送禮活動,務求以小博大,引誘網友主動提供真實姓名及電話後,用作電話推銷公司其他產品。另一名業內人士更指出,不法分子也可透過抽獎活動,短時間取得大批資料,轉售予其他公司;即使網站不會轉售用戶資料,但若送出獎品的公司以向客戶送貨為由,仍可向網站索取客戶資料,取得資料後如何使用,網站也不會過問。

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譚偉豪指出,私隱條例未有監管機構利用網站收集網友個人資料,甚至將資料轉移做傳銷,「情況就好似用戶只要安裝網上遊戲,開發商就可突破封鎖,取得個人私隱。」法律界人士梁永鏗指出,市民如懷疑私隱被不正當分享,可報警求助。

私隱專員公署發言人承認,現無法例規管資料使用者利用個人資料圖利,私隱專員在依據條例執行其規管職能時,着眼點是有關情況是否違反條例規定。發言人提醒市民,不要輕率為換禮品而提供個人資料。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

李嘉行

陳小姐去信消委會,投訴一間市場調查公司,以不良銷售手法誘使她購買美容服務。

有網站近日製作海報,提醒網友關注個人私隱及小心電話推銷陷阱。 (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