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角度:打小人黑工入侵鵝頸橋

【Sun角度小組報道】三月六日是一年一度的驚蟄,又是「打小人」的日子。這項中外聞名的民間活動,雖然有可能被民政事務局選出為全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是,本報探討發現,食環署一直無將打小人規範化,人人隨時可做打小人的拜神婆,令每逢驚蟄前後,都有大量不明來歷的內地人在鵝頸橋做臨時「打手」,分一杯羹,但他們打小人的方法孰真孰假,卻無法探究。由於食環署已表明,一旦人多造成阻街或環境衞生問題,就會掃蕩,倘若堅守鵝頸橋的拜神婆因此撤離,這種珍貴的文化隨時會滅絕。

「啪、啪、啪……」灣仔鵝頸橋拍打聲此起彼落,拜神婆唸唸有詞:「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碇抖……」將人由頭到腳詛咒得「遍體鱗傷」。這種打小人享譽中外,民政事務局早前委託大學進行全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初步選出的六十三個項目,就包括打小人。

事實上,打小人早成為外國人眼中的瑰寶。以一○年為例,台灣出現「香港打小人旅行團」。香港旅發局台灣辦事處在台北國際旅遊展,推介「打小人團」,竟迅速吸引二千人參加,此外,○九年美國《時代》周刊將鵝頸橋打小人選為亞洲最佳事物,讚譽這是全亞洲最佳的出氣方式!可是,這種揚名海外的民間活動,正逐漸悄悄地消失,原因有三。

港打手領商業登記

第一,政府對打小人規範化一事一直不聞不問,食環署指打小人不屬小販擺賣,並不給予這種民間傳統一個合法地位,令這班負責打小人的婆婆一直成為「違法商販」。

為了令自己合法化,在鵝頸橋打小人的打手都自行申請商業登記,希望申請了牌照就等如可以合法經營。在鵝頸橋打小人已逾七年的梁婆婆,兩年前申請了商業登記證,業務性質列明打小人,繳交了四百五十元的徵費,她說:「申請咗就唔會畀人趕啦!附近有兩檔都申請咗㗎!」不過,食環署已表明,如果打小人活動引致嚴重阻塞行人通道或環境衞生問題,就會採取適當行動,以保持行人通道暢通及環境衞生。

第二,打小人活動無依據,方法可謂自行創造,究竟誰是正宗,根本無法考究。記者到訪期間,就見到打小人的婆婆各師各法,並無一致的口訣及次序,原來與無人指導有關。今年七十五歲的林婆婆,從事打小人已逾四十年,看她打小人功架及架生都十足,其實她沒有跟師傅學過師,她說:「都係神嘅旨意,有天分就得啦!我一直拜佛,有幫人做入伙拜神儀式!」另一名在鵝頸橋擺檔十五年的婆婆亦表示,只是數十年前跟熟悉打小人的朋友學習。不過兩人都坦言沒有收徒弟承傳這項傳統民間活動。

熟悉香港歷史的中國歷史教育學會主席梁炳華亦坦言,香港流傳的打小人方法,與早前大有差別。他指,打小人文化最早期由內地人逃亡來港時傳入,沒有分派別,本來是術士祭禮儀式,用來與神靈溝通,但今時今日,因增加了商業元素,打小人已變得花樣極多。

他說驚蟄原是拍打蛇蟲鼠蟻,但當年內地來港的術士為了餬口,就將儀式改良,變成指名道姓打人,不過很少人刻意記錄如何打小人,只是靠口傳,打手亦是自行入行,參考別人打小人方法,再加上自創,因此現時打小人的方式肯定與昔日大有分別,「呢樣始終係商業行為,一本通書唔能夠用到老。」為滿足不同年代的客人,拜神婆會自行改良方法,他說:「例如○三年有沙士,就有婆婆咒人有沙士,以前邊度會咁咒人?」

驚蟄突然多逾20檔

第三,除了打小人方式與昔日大有差別,每年驚蟄更有大量說話帶鄉音,疑是內地婦人在鵝頸橋「博大霧」。灣仔區議員鍾嘉敏指出,每年驚蟄前後日子,都會有很多「生面口」的「打手」:「平時恒常有三至五檔,但驚蟄嗰排就有近三十檔,而打手平日係唔會出現,啲街坊仲話,嗰啲人淨係識講國語,似係內地人!」她坦言,打小人已成為鵝頸橋的標記,鑑於香港文化特色習俗不多,打小人值得保留及承傳。

食環署發言人表示,暫無計劃以發牌方式規範打小人這類民間傳統節令習俗活動。發言人亦指沒有發現鵝頸橋打小人活動引致嚴重阻塞行人通道或環境衞生問題,食環署會繼續留意上址情況,有需要時會採取適當行動。

在鵝頸橋打小人已逾七年的香港「打手」梁婆婆,架生齊全,功架十足。 (吳啟偉攝)

梁婆婆自行申請商業登記證,寫明從事打小人業務。

三月六日是一年一度的驚蟄,又是「打小人」的日子,灣仔鵝頸橋到時必定擠滿人。 (資料圖片)

歌星蔡卓妍也曾前往鵝頸橋幫襯打小人。 (資料圖片)

相傳以肥豬肉祭白虎,可減低小人纏身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