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聽雨:預算如天書 監督成幻覺

對於財爺任內的第四份財政預算案,社會各界讚少彈多;對於四百多億的派糖計劃,很多市民也以孤寒評之。

港府預算案公布後,政府各部門將就預算案的內容到立法會接受提問,之後立法會進行辯論,最後表決預算案是否通過。在這個過程中,市民的廣泛關注與參與,可謂是最大的意義。

政府預算實際上是一種公共預算,是政府關於將來收入和支出的一份詳細計劃,簡而言之,就是錢從哪裏來,將往何處去。對於這樣一個涉及全社會每一個人利益的方案,納稅人理所當然的有權了解並進行監督,這也是公共財政的應有之義。

監督的落實首要的一點就是公開,即保障人們知情權。財爺於立法會宣讀預算案文本時,香港市民通過電視直播的渠道了解其具體內容。尤可夫也在街頭排隊獲得一本預算案文本,令人感興趣的,不是預算案內容的本身,而是其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述和分門別類的數據羅列。

有據可查的是,從二○○八年開始,內地中央政府有關部門和一些地方政府做了一些預算公開嘗試。不過,隨之而來的是,對於有限公開的預算報告,不僅一些人大代表和民眾直呼完全看不懂,就連一些經濟學者和財經官員也不明所以,有人大代表形容天書般的預算報告「外行看不懂、內行說不清」,結果是預算公開成為走秀,人大審議淪為走過場。

看不懂的結果,就是令欲知其事的民眾陷入一種「財政幻覺」。國外曾有財政學家解釋稱,所謂「財政幻覺」,就是政府為了規避來自社會的監督,故意把預算做得高深莫測。百姓看不懂,就會知難而退,這樣,晦澀的預算就會逃脫來自社會的監督。從內地各級政府對於飽受詬病的「三公」支出預算問題雲遮霧罩或支支吾吾的解釋,不難看到他們無意或有意對財政幻覺的偏愛與執着。

香港財爺的預算報告,被市民抨擊為「孤寒」,至少說明大家都能看明白;而內地各級政府公布的預算報告,卻讓人看不懂,「財政幻覺」的造成,只能印證所謂的陽光透明是打了折扣,並非官方情願。兩相對比,高下立見。

尤可夫